盛宏梅
農民工子女初中階段英語學習困難分析與對策探究
盛宏梅
本文系統(tǒng)的論述了農民工子女初中階段英語學習困難產(chǎn)生的原因及應采取的對策。
農民工子女 初中英語學習困難 原因分析 對策探究
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大批學齡兒童隨父母流入城市,導致在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上矛盾日益突出。而且由于外來務工人員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工作辛苦,常常不能督促子女學習,語言環(huán)境的缺失導致農民工子女的英語學習陷入不利困境。如何正視這一現(xiàn)狀并研究相應對策,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工子女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使他們擺脫英語學習上的羈絆,認真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是每一位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
多數(shù)英語學習困難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被老師家長逼迫學習,終日疲于應付家長、老師。部分學生僅僅是出于好奇或一時熱情,學習成績忽高忽低。這些學生因長期的學業(yè)失敗經(jīng)常受到家長、教師乃至同伴的否定評價,產(chǎn)生消極思想,對自己缺乏信心,對學習缺乏興趣,從而缺乏學習動力。
(二)學習方法不當
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后,仍像小學生那樣存在較強的依賴心理,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習無計劃,不會合理分配時間。課前無預習,上課不專心,課后不復習,抄作業(yè)現(xiàn)象嚴重。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校學生屬于典型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多數(shù)父母是工人或農民,部分父母只有初中或小學學歷,他們對子女雖有期望,但往往關心不夠,晚上能關注孩子學習并一起看書的人甚少,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不少個體戶家長忙于經(jīng)營,經(jīng)常外出或加班,根本顧不上子女的學習。在這種“寬松”的環(huán)境中,這些學生因缺乏學習自覺性就容易成為“掉隊者”。
(四)英語課堂“一刀切”
由于教學任務的限制,英語教師為了提升整個班的教學成績,總是不由自主的搞一刀切和滿堂灌,這違背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原則,也不利于培養(yǎng)各層次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一)明確學習目標,樹立學習信心,克服思維發(fā)展的缺陷
教師首先要運用問題研究的因素,注重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克服“學困生”的“思維惰性”,引發(fā)其樹立學習目標,通過設立階段性學習目標,對目標進行分解,鼓勵其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增強學習自信。其次,要減輕“學困生”的思維包袱。通過樹立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正確做事的理念的灌輸,以李陽等英語學習坡腳鴨變鳳凰的例子,教育孩子克服英語學習畏難情緒,迎難而上。再次,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通過課堂提問,課后加小灶等方式,盡可能地給予“學困生”最大限度的幫助,增加其學習和活動時間、培養(yǎng)回答問題、思考和討論問題的習慣。
(二)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建立良好的英語學習的習慣
首先,通過深入細致的教學使“學困生”掌握比較、概括、分析、綜合的思維技能,學會區(qū)分教學內容,加強“學困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使理論成為學習的核心、基礎和主干。其次,教師要從“嚴”字上狠下功夫,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大膽開口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讀音準確、書寫規(guī)范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正確朗讀、善于背誦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善于總結、勤于歸納的習慣等。
(三)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是利用家長會、家長來訪等渠道常和他們聯(lián)系,爭取他們的合作,督促孩子做作業(yè),聽磁帶,讀課文,背單詞等。通過抓落實提高學困生成績。二是主動與家長溝通,了解學困生生活期間表現(xiàn),掌握思想動態(tài)變化狀況,防范和化解學困生思想波動問題。
(四)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一言堂的課教學模式,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質在潛移默化中促成其認知結構的正遷移和學習方式的改善,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內容外,還應進行分層教學。首先對學生分層:根據(jù)班級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比較,把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學內容分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每一層次的學生要按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出示不同的教學目標。
轉化學困生是我們每位英語老師教學過程中面對的問題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有人說轉化一個后進生比培養(yǎng)一個尖子生更難。在開展“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的今天,意義更加重大,任務刻不容緩。我們必須秉持每一個學生不拋棄不放棄的人文關懷精神,從精神上克服,從方法上優(yōu)化,從習慣上培養(yǎng),老師家長一條心,學校家庭齊使勁,從根本上破解學習困難,為他們終身學習和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能力。
[1]趙霞.中學英語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分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0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嘉峪關市第六中學)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2】GSG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