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教學情景創設如何走進學生生活
李 瑛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之所在。“教育即生活”,充滿活力和高效的政治課堂應該是走進生活的課堂,枯燥的理論講解是沒有說服力和吸引力的。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案例和情境再現來呈現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用切身地體驗來歸納出相關的觀點、結論,并用所學知識去理解、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生機,吸引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實效。
情境創設 學生生活 學習興趣 情感 實效性
(一)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和案例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熟知、親近的現實生活走進我們的政治課堂,使學生首先能因素材的親近感,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感環境和情感體驗中更迅速地獲得共鳴,并因把抽象、復雜的政治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后學生們更容易產生共同探索和思考的意愿,從而誘發學生的內在個人潛能,使學生在主動思考和共同探究中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而這正是我們想要的因熟悉而產生的興趣,因興趣而產生的課堂效果。
(二)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以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良性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思想政治教學中知識與能力兩個目標的落腳點。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良性發展是思想政治課的靈魂。讓教學情境設置走進學生生活,可以讓我們的教學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拉近學生與學習的距離,使學生真正關注學習內容的價值和意義,調動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讓“教育通過生活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三)尋找把握學生思想脈搏的情境以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
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理解學生,消除所謂的“代溝”,才能讓師生在課堂上做到情感相吸和思想共鳴。教師主動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情境創設將課堂和課外相鏈接,在教學中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把政治課教活,教到學生的心坎上,學生也就能既親其師且信其道。
(一)用心和細心記錄下學生生活的真實片段
為了給課堂的情景創設留下可供選擇的反映學生真實生活的素材,用心觀察著學生生活的各個情形(上課、學校或班級活動、下課、用餐、自修等),同時用書面或視頻的方式進行記錄一個個真實的生活片段。
(二)通過對話交流了解學生真實的情感
通過同學生的對話去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才有可能讓我們選擇的教學情境材料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性、情感性和實踐性,讓課堂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課堂思考積極性,促進學生和老師取得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取得更高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同學生對話溝通的方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認真的思考、選擇和實踐。如在對話溝通的方式上選擇面對面地聊天的方式既關心了學生,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也更加詳細地了解了學生的真實情況,為課堂教學準備了更真實和親切的情境素材;也可以通過書面調查、網絡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言出平時在老師面前所不敢言或不會言的真心話,進一步地實現師生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
課堂的情境創設不能是眼花繚亂的情境展示或連珠炮似的情境轟炸,如何為一堂課創設出合適的情境就需要進行認真的選擇和實踐。
(一)情境創設應主旨明確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能讓我們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和手段上有更多的選擇,但如果情境創設不當或過于瑣碎就會讓情境成為課堂的裝飾和擺設,無法與教學目標相契合,只是讓學生看“熱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從而形成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重要平臺,成為溝通理論與實際、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使固化定性的知識傳承呈現靈動活潑的狀態。但無論怎樣去設計課堂,創設情境,目的都是為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教學情境的創設和教學素材的選擇運用都必須以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為基礎,引導學生圍繞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
【情境案例1】上課對象:高二(2)班
上課內容:《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情境設置背景知識:矛盾的特殊性
視頻展示:某年9月校運動會高二男子1500米比賽最后3圈的視頻片段。
【問題】(1)為什么從我們班的李**一出現在視頻中,大家就能準確的認出是他而不是別人呢?李**在倒數第二圈的時候還處在第三名的位置,但最后卻拿到了第一名?這些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2)李**在賽跑項目上這么厲害,要不下次運動會我們的200米項目也讓他去?
【學生】該班學生李**在這次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從視頻播放開始,學生們就開始興奮起來,課堂氣氛活躍,七嘴八舌,回答積極性很高。每個問題請一個學生代表做了總結性回答。
【課后反思】這一情境的創設在解決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上就有較明確的針對性,對本課的這一難點進行了很好的解決。學生真實的生活化情境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參與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但在課堂問題的交流和回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無序的狀況,少數學生偏離主題開起了無聊的玩笑,這在一定程度了降低了課堂的教學效率。這啟示我們:情境創設應預設可能出現課堂情況,做到防患于未然。課堂問題的探究應做到有序引導,讓學生圍繞知識主題而展開討論,從而提高課堂探究效率。
(二)情境創設應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的情境創設只是表面的熱鬧,沒有結合學生本身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反而會干擾和弱化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及學生思維的發展。合理的情境創設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既要有一定難度和深度,又不過于繁雜和開放。要人為地為學生設置“障礙”問題,能讓學生在進入到熟悉的情景體驗中時發現“障礙”并自然而然地產生困惑而自發地提出問題,從而主動地進行思考,這樣的情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對于課本上的難點和重點知識在情景創設時要做到有層次、有梯度,既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會超越其認知界限,又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者的問題意識的同時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其思維品質。
【情境案例2】上課對象:高二(4)班
上課內容:《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情境設置背景知識:聯系的客觀性
材料展示:
材料一裴小姐去某公司參加面試,面試經理以其姓“裴”與“賠”同音,認為會對公司的業務帶來不好的兆頭為由將其拒之門外。
材料二鎮上流淌的東、西二溪在水質上有著較大的差別,原因在于東溪所經路線多居民區和生產區。
【問題】(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我們的身邊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給我們什么啟示?
(2)聯系材料二思考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聯系的特點,并給東溪環境保護提出合理的意見。
【學生】學生結合課本知識能輕松回答材料一所反映的哲學道理,在舉例的過程中積極踴躍,氣氛熱烈。材料二所涉及話題也引起學生很大興趣,但在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理解上還需教師引導。
【課后反思】從學生對這一情境中兩個問題的探討和回答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材料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但學生在問題二的理解上出現了障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考慮到該班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學習基礎較差,思考問題積極性不高,遇到稍難的問題就會直接選擇放棄。這啟示我們:情境問題的創設應根據學習對象的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進行難易度合理的安排,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從而保持他們對問題思考的積極性。
秦牧說過:“一個作家應該有三個倉庫:一個裝有生活得來的材料倉庫;一個裝有間接得來的材料倉庫,即裝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倉庫;另一個就是裝日常收集到的人民語言的倉庫。有了這三個倉庫,寫作起來就比較容易了。”教師應走進生活,重視教學素材的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更應重視教學中對生活化素材的選用和生活化教學情景的創設,從實現教學目標出發,打造更生動活潑,多維高效的政治課堂。
[1]江林娟.情景教學讓英語走進學生的生活[J].現代教育,2014(01):95.
[2]李明遠.謹防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不良傾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10).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