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鑫 徐志輝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領下基于學分制的教學改革
黃雨鑫 徐志輝
學分制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推廣及應用。學分制強調學生個性發展,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當前,中國高職教育新一輪改革的深入,基于學分制下的教學改革步伐加快。深入分析國內外高職院校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現狀,對我國高職的教學模式展開討論,做出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提出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領下基于學分制教學的改革構想。
學分制 成果導向 改革
學分制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以學分為計量單位,來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產生于18-19世紀的歐美等國家。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教育學家引入了這種學分制,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教育體制的改革。在1985年5月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高校中出現了實行學分制的“高潮”。隨著教職成[2015]9號《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文件中指出:“推動專科高等職業院校逐步實行學分制,推進與學分制相配套的課程開發和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學分為基本單位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制度。” 實施學分制成了高職院校改革的熱點和契機,推廣學分制成了大勢所趨。因此,學分制正在向著更加開放、靈活、注重人性特征方向發展。
(一)教學管理人員的改革
面對學分制,針對教學管理人員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新形式下工作量和難度系數均有所增漲,教學管理人員需要輔助學生進行選課,使得選課、排課、管理成績、管理學籍增加了難度。當務之急,需要提升教學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對其進行現代教育管理模式的培訓。第一,構建校園智能化。完善培養計劃系統、選課管理系統、教學調度系統、成績管理系統、學籍管理系統、信息收集與發布系統、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教材管理系統等子系統在內的,“數字化教學管理系統”,達到教學網絡管理。第二,構建網絡課程平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能夠進行課前學習和課后復習。第三,構建寬松的學分體制。放寬轉學和轉專業的限制,建立雙學位專業體制,輔修專業、同等高校學分互認體制。
(二)課程結構體系的改革
推行學分制的前提條件是合理的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首先,實行學分制,需要鞏固基礎課程,加強通識課程,進一步整合課程結構。其次,壓縮必修課,增加選修課。衡量高校是否真正實行學分制的關鍵是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配比,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選修課程比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整理課程層次,對全校多門課程進行整合,讓課程脈絡分明,結構有序,使得課程之間的知識點盡量不出現遺漏和重復現象。再次,縮減課內學時,擴展課外學時,縮減大課學時,增加小課學時。此外,優化考試形式。因為選修課的門數增多,考試形式應更加寬松、更加多樣化,開卷、隨堂考、專題考、口語、報告、答辯等多種考試形式并用,讓學生在興趣中完成選修課程。拓寬學生視野和知識面。為了培養學生個性和某方面特長的發展,將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文藝、科研、體育等各種競賽獲獎歸入學分,因材施教。
(三)導師制度的改革
學分制的重要內容是導師制。首先,導師需對學生選課給出指導性意見,這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循序漸進。先基礎后專業是選課的順序。②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針對同一專業需統一要求必修課,靈活分配選修課。③知識結構系統化和完整化。學生以主修課為主線,還需涉獵人文、社科、自然等領域等領域的課程。④學生自主選課應與教師的指導選課相結合。導師指導學生選課應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現狀,輔助其學習和生活。導師應增加與學生面對面談心的機會,教書育人在于良心。其次,強化學生管理。新生需要對新的學習環境慢慢適應,正確的引導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學生需要強調學習紀律,有的放矢。導師應具備強烈的責任心,同時,應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具有時代感,掌握社會對人才發展需求的脈搏,遵循學生成才規律,輔助學生選修讀課程,及時按時向相關部門反饋學生學習動態,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職人才。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分制成為大勢所趨。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教和學管理過程中被充分利用。以學為本代替以教為本,按照學生的喜好和特點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學分制起源于美國,目前學分制成為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存在多種障礙性因素,使得學分制改革的進程充滿荊棘,充滿復雜性和艱巨性。充分結合中國國情和自身校情,批判的借鑒發達國家教育教學體制機制改革的成功案例,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模式。
[1]侯愛榮.完全學分制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14(6):90~92.
[2]賈萍.中外高校學分互認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4(4):32~34.
[3]李紅亮,陸漢棟.探析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與收費的創新管理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23~25.
[4]尹天光.高校學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動力因素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3):11~12.
[5]王德波.高校學分制比較研究及其啟示[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