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校 蔣 劍
探尋內在邏輯聯系 設計幾何概念教學
——蘇科版九年級上冊“圓”(第2課時)教學片段與反思
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校 蔣 劍
筆者在不斷地探索、嘗試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幫助他們掌握概念。本文系蘇科版九年級上冊的“圓”第2課時課例片段及反思。
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1節“圓”共安排兩課時,第1課時主要學習圓的描述定義、集合定義,掌握圓的兩個基本要素——圓心與半徑,探索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第2課時進一步學習圓的相關要素,包括:弧、弦、圓心角、同心圓、等圓、等弧等概念,為后面研究圓的有關性質做好鋪墊。由于本節課概念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有一些困難,弧的認識與表示、等弧概念的理解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師:今天我們一起繼續研究圓的知識。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圓的定義,現在我們動手畫一個圓。
師:在畫圓的過程中揭示了圓的兩個基本要素,分別是什么?
生齊答:圓心和半徑。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通過具體操作,實施“動手‘做’數學”來復習圓的概念,而不是以“提問”、“背誦”概念方式來復習。對數學教學來講,發展數學思想和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應該是數學教學的雙翼,而動手‘做’數學”是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形式,也為研究后面的幾何概念做了鋪墊。
師:再畫一個圓,只改變一個要素,你發現和原來的圓有什么關系?
學生在本子上畫第二個圓。(記住要求:只改變一個要素)
師:我們發現改變圓的一個要素畫出的兩個圓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圓心不同,半徑相等的兩個圓。經過運動他們能?
生齊答:重合了。
師:定義:互相重合的兩個圓叫作等圓。
師:還有一種情況是圓心相同半徑不同的兩個圓,我們把它們叫作同心圓。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圓的兩個基本要素,以“兩要素”為定向設計活動,使他們領悟:改變任何一個基本要素,圖形就不唯一確定。這與研究全等三角形的思路是相通的,并讓學生體會到改變幾何對象的要素的方法,是研究幾何對象(幾何變換)的一般思路,從而也順其自然地引出了 “同心圓”、“等圓”兩個新概念。本環節通過觀察、實驗、比較的方法,采取“順應”的方法對新概念進行了新的建構。
師:在線段上(除端點外)任意取一點,可以把線段分成兩部分,那圓呢?

生:不行。
師:如果圓上有兩個點呢?
生:可以。
請一位同學上來演示。
師:這兩部分都叫作圓弧。定義:圓上任意兩點間的部分叫作圓弧,簡稱弧。
師:弧怎么表示呢?聯想線段的表示方法。
…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環節,通過類比線段的概念學習“弧”的概念。與線段類似,端點是弧的決定要素,同樣的,弧的表示也用端點表示,與字母順序無關。但是,由于圓的特殊性,圓具有“閉合性”,兩點把圓分成了兩部分——兩條弧。
師:弧與圓有什么關系?回憶剛才學的弧的概念。
生復述概念:圓上任意兩點間的部分。
師:所以,弧、圓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生:兩個弧加起來就是一個圓。
師:弧與圓的關系就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類比等圓的概念,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生:等弧。
師:整體能重合,那么部分顯然也能重合,所以我們得到等弧的定義是什么?
生:能夠互相重合的弧。
師:這就是等弧的定義。
【設計意圖】等弧概念的理解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難點。書上給出;“等弧——能夠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這個概念”比較突兀,學生不易掌握好。定量分析等弧,等弧由兩個要素決定:弧的度數(“彎曲程度”)與弧的長度。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顯然在本節課上不適合教授這些知識。但如何理解等弧的概念,特別是“重合”兩字?筆者就想到,可以類比等圓的概念,其中還滲透了部分與整體思想。通過這樣的設計,等弧概念的引入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師:已知點A、點B在圓O上。如果從點A出發,沿著“圓”走,要到達點B,路徑是什么?
生齊答:弧AB。

師:在平面上,你在點A處,怎么走,到B處路程最短?
生:直接連接AB。
師:就是作連接AB的線段。這條線段,它的兩個端點有什么特征?
生:在圓上。
師:定義:連接圓上任意兩點的線段稱為弦。大家想一想,弦實際上是什么?
生:線段。
師:這條線段的特征是它的兩個端點在圓上,所以它的表示方法是和線段相似的,表示為弦AB。其中,經過圓心的弦叫作直徑。
【設計意圖】弦與弧的不同,本質就是平面內兩點聯結的路徑不同。弦與弧也是我們在平面幾何領域里重點研究的最基本的兩類圖形——直線形和曲線形的“代表”,它們是矛盾的,可在圓里面又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它們是相互對應的。
師:現在有一塊圓形的披薩餅,有三個人一起分享。怎樣動手切,比較合理?
師:大家基本都完成了。有的同學比較細致,把字母、角度都標出來了。
師:我們現在切出一塊,就是需要“切出”一個角。有同學算出這個角是120度。既然是“角”,那它的頂點在哪里?
生齊答:圓心。

師:定義:頂點在圓心的角,我們把它稱為圓心角。圖中,∠AOB就是圓心角。
師: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能碰到類似的例子,從中找到圓心角嗎?
生:傘…
【設計意圖】通過“切披薩”這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來引出圓心角的概念,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學生畫圓心角的過程中,也揭示了圓心角的大小與披薩切塊大小之間的關系。圓心角的大小實際也刻畫了弧的“彎曲程度”。
圓是平面幾何中基本的曲線形之一。圓的有關性質是本章的重點與難點,而圓的有關概念是研究圓的性質的前提與基礎。何為性質?幾何對象組成要素之間確定的關系就是性質。通過研究圓的相關要素——弧、弦、圓心角之間的對應相等關系來研究圓的有關對稱性。
本節課的概念比較多,對于這些概念,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借助圖形直觀加以理解,這個不能忽視。幾何,歸根結底,是研究圖形的,要充分利用圖形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幾何概念。其次,我們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會合理加工、重組教材提供的素材進行課堂教學,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停留在“教教材”的低水平層次上。筆者進行了思考,發現通過找尋知識內在的邏輯聯系,有利于更好地進行幾何概念教學:

1.引導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體現過程性原則的要求
數學是抽象的,這既是“攔路虎”,又是數學“魅力”的集中體現。怎樣讓學生不在數學的抽象過程中“迷失”?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好辦法,這也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明確提出的新課程基本理念:要重視過程,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培養學生系統地研究數學概念,體現系統性原則的要求
圓就是一個小系統,它的組成要素和相關要素包括:圓心、半徑、直徑、弧、弦、圓心角、圓周角。圓與弧的關系就對應了系統與要素的關系,也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數學思想。弧、弦與圓心角的關系就反映了系統內要素與要素的關系,而它們關系的具體體現就是圓的對稱性(旋轉不變性)。圓的其他許多性質也是通過與圓有關的線段(如直徑、弦、切線長等)和角(如圓心角、圓周角等)體現的。所以,理解圓的相關概念,對圓整章內容的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先研究幾何對象的要素、相關要素,即概念,再研究要素、相關要素之間確定的關系,即性質,這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方法,其中,概念是基礎、根本,是數學大廈的地基。
《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的根本是以提高數學素養、發展思維能力、培育理性精神為核心,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成為善于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使學生經歷研究一個數學對象的基本過程,是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同時,提升系統思維水平是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