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文, 林 堅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
李海文, 林 堅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目的:探討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某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96例患者隨機分為Ⅰ組(48例)和Ⅱ組(48例)。為Ⅱ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西藥療法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為Ⅰ組患者加用自擬的中藥方進行治療,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及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進行HP(幽門螺桿菌)檢查結果的陰性率。結果:Ⅰ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Ⅱ組患者,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Ⅱ組患者,治療后其進行HP檢查結果的陰性率高于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理想,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中西醫結合療法;慢性胃炎;西藥療法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此病主要是由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黏膜引起的[1]。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部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嘈雜、反酸和噯氣等。過去,臨床上常應用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抗生素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一般。在本次研究中,筆者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某院收治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經電子胃鏡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被確診患有慢性胃炎[2]。2)簽署了自愿參加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某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將這96例患者隨機分為Ⅰ組(48例)和Ⅱ組(48例)。Ⅰ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占52.08%),女性23例(占47.92%),其年齡分布在25歲至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1±6.8)歲;其病程在1年至4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5±0.5)年。Ⅱ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占58.33%),女性20例(占41.67%),其年齡分布在27歲至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3±6.9)歲;其病程在1年至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6±0.3)年。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常規的西藥療法對Ⅱ組患者進行治療。使用的藥物和用法如下:1)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生產企業: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086),20mg/次 ,2次/天,連續用藥2周。2)阿莫西林膠囊(生產企業: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3020932),1g/次,2次/天,連續用藥2周。3)多潘立酮片(生產企業: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106),10mg/次,餐前服用,3次/天,連續用藥2周。在應用常規的西藥療法進行治療的基礎上,為Ⅰ組患者加用自擬的中藥方進行治療。該自擬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如下:半夏10g、枳實10g、制首烏15g、柴胡6g、延胡索6g、白芍10g、雞內金10g、丹參10g、黨參15g、甘草6g、黃連3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300ml,1劑/d,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用藥2周。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進行HP檢查結果的陰性率。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黏膜受損的病灶明顯改善,其進行HP檢查的結果是陰性。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胃黏膜受損的病灶縮小50%以上,其進行HP檢查的結果是陰性。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好轉,胃黏膜受損的病灶縮小不足50%,其進行HP檢查的結果是陽性。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患者的年齡和病程用(±s)表示,采用t檢驗,患者治療的效果及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進行HP檢查結果的陰性率用n和%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Ⅰ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32例(占66.7%),為有效的患者有15例(占31.3%),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占2.0%)。Ⅰ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0%(47/48)。Ⅱ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28例(占58.3%),為有效的患者有12例(占25.0%),為無效的患者有8例(占16.7%)。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40/48)。Ⅰ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對比
治療結束后,Ⅰ組患者進行HP檢查結果的陰性率為98.0%(47/48),Ⅱ組患者進行HP檢查結果的陰性率為79.2%(38/48)。Ⅰ組患者治療后其進行HP檢查結果的陰性率高于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治療期間,Ⅰ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便秘(占2.08%),有1例患者發生了腹瀉(占2.08%)。Ⅰ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2%(2/48)。Ⅱ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了腹痛(占4.16%),有2例患者發生了便秘(占4.16%),有5例患者發生了腹瀉(占10.42%)。Ⅱ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8.8%(9/48)。Ⅰ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18,P<0.05)。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此病的發生、發展與發生HP感染、膽汁反流、長期應用某些藥物和免疫功能障礙等因素密切相關[3]。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和“痞滿”等范疇。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飲食不節、外邪犯胃、脾胃虛弱和情志不暢引起的[4]。慢性胃炎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出現瘀血內停的癥狀。正如《臨證指南醫案》中說: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5]。本次研究所用自擬方中的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功效,制首烏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雞內金和枳實具有消食導滯的功效,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黨參和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止痛的功效[6]。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Ⅰ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Ⅱ組患者,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Ⅱ組患者,治療后其進行HP檢查結果的陰性率高于Ⅱ組患者。上述研究結果與王麗雙[7]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理想,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5-12.
[2] 冷貴蘭,李習鵬.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12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7,48(2):138-139.
[3] 周林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6):127-130.
[4] 王光明,周蓉.半夏的中藥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07,13(2):97-99.
[5] 袁永斌,周道忠.中醫升降理論應用在脾胃病臨床治療中的相關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2):84-85.
[6] 侯家玉.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0-21.
[7] 王麗雙.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37-38.
R573.3
B
2095-7629-(2017)10-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