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韻
好不容易熬過了十月懷胎,感受了分娩的陣痛,接下來要面對的又是一個難關———哺乳期。
母親的乳汁內富含寶寶所需的營養成分,相較于牛乳、羊乳,更易于吸收轉化,特別是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在離開母體后依舊給予寶寶足夠的免疫保護。但哺乳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種種疼痛問題往往會使產婦們對此望而生畏,產生抵觸情緒。
如何預防處理這些問題呢?
常見問題一:乳頭疼痛
乳頭是人體最嬌嫩的地方之一,其角質層很薄,因此,哺乳初始最易發生疼痛。一般經過幾次哺乳后,乳頭的角質層增厚可使疼痛減輕。長期的吮吸和嬰兒長牙后的磨咬也會產生乳頭疼痛,甚至紅腫,出現水泡及潰破,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細菌感染,進一步發展為乳腺炎。
處理方式
若乳頭單純疼痛、干燥,可涂擦潤膚油或羊毛脂乳頭膏,促使角質層增生修復。
若乳頭單純紅腫,無明顯破損,可用西瓜霜噴劑加芝麻油調和后外敷乳頭,西瓜霜具有清熱消腫止痛的功效,且較為安全,配合麻油滋養潤燥,使乳頭盡快消腫恢復。
若乳頭已出現潰破,甚至出現潰瘍該怎么辦?此時可使用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少量的使用是安全的,不必擔憂,只需在哺乳前徹底清洗乳頭便可。
誤區
網上傳言,用乳汁外涂乳頭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試想,奶制品在室溫久放容易發酸,那乳頭上的乳汁同樣也會,這么做只會加重乳頭的龜裂,不要嘗試喲。
常見問題二:奶結
奶結是指突然出現的乳房結塊,伴有乳汁量的減少及高熱。整個哺乳期,包括回奶期內,奶結都有可能出現,而且常常出現在前次結塊的位置。處理奶結最好的方法就是———疏通乳管。
步驟
敷:首先用熱毛巾外敷結塊部位,增加局部的微循環,加快乳汁的排出(注意:若局部皮膚發紅,可能存在炎癥,熱毛巾會加重癥狀,此時要用冷毛巾外敷),毛巾溫度下降后再次加熱外敷,如此反復,約敷5分鐘。
提捏乳頭:左手托起患乳,右手的拇、食指置于乳暈的兩側,向乳頭中央擠按乳頭,并做提拉動作,使乳頭出現乳汁分泌,重復動作,直至出現乳汁噴射,使乳暈部儲存的乳汁排出,變軟。注意要輕柔、均勻、有節奏感,上下左右每5次更換方位。
推揉乳房:乳腺導管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右手四指沿著乳腺導管方向,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推進,先排空腫塊周圍的乳管,再推揉腫塊前的乳管,排空后再推擠腫塊中心,直至將腫塊部位的乳汁排出。注意事項:力量作用部位為腺體,從輕到重,以患者耐受為度。若乳汁排出,疼痛感會明顯減輕。
吸:螺釘配螺帽,乳頭最好的契合物就是嬰兒的嘴,疼痛減輕后再由寶寶吮吸,進一步將淤乳排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寶寶吮吸困難,吸奶器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在吸奶的過程中,最好再輔助手法排乳,緩解堵塞。
注意
產婦體溫如超過38.5℃,乳汁便不適宜嬰兒飲用,需吸出后丟棄。一般由于奶結引起的發熱,乳管疏通后便可自行下降,高熱期間多喝水,避免脫水引起其他不必要的問題。
輔助治療———中藥湯劑
患了奶結的產婦,首先注意飲食的清淡,避免進食發奶物,加重乳管的淤積。其次可用絲瓜絡、王不留行子、通草等煮湯服用,促使乳管疏通,促進乳汁排出。
誤區
民間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土方,其中有發面團外敷這一說,的確發面團外敷乳腺有一定通乳作用,但更多的產婦對發酵面團出現了過敏,皮膚易感的產婦請注意啦。
常見問題三:乳腺炎
乳腺炎是奶結的進一步發展,常由于細菌進入乳腺內定植生長,從而引起局部炎癥化膿,整個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期間患者可表現為反復發熱、乳腺局部皮膚紅腫疼痛、乳汁顏色發黃等,有這些問題的產婦請注意,要及時就診,明確病情,切莫延誤,一旦化膿,就只能進行手術切排了。
乳腺炎初期的產婦也不必過度擔憂,在醫生指導下,促排淤積乳汁的同時,服用中藥,如蒲公英、金銀花、皂角刺等清熱解毒、通乳消腫,完全可以控制炎癥的進一步發展,使產婦恢復健康。
注意
乳腺炎的患者促排乳汁必須在醫生指導下,否則隨意按揉只會加重炎癥,促使疾病進一步發展。
乳頭上出現小白點,可能代表乳管的阻塞,有些產婦習慣于自行挑破幫助乳汁排出,但若消毒未到位,極易導致細菌的侵入,從而導致乳腺炎的產生,建議到醫院由專業醫師處理此類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