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食品檢驗署發布通告,召回一款可能受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黃油。加拿大食品檢驗署稱,產品受單增李斯特菌污染后,通過外觀很難辨別其是否變質。那么,單增李斯特菌是怎樣的一種菌?對人體會有哪些危害?
單增李斯特菌是食源性致病菌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簡稱單增李斯特菌)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廣泛,土壤、糞便、水體、蔬菜、青貯飼料以及多種食品中都存在,單增李斯特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可在低溫下生長,在零下20℃的環境下仍能存活1年。在pH中性至弱堿性(pH9.6)條件下生長良好,pH 3.8~4.4的酸性條件下可緩慢生長。加熱至60℃~70℃經5~20分鐘可被殺滅,70%酒精處理5分鐘亦可殺死。
單增李斯特菌屬于細胞內寄生致病菌,它自身不產生內毒素,而是產生一種具有溶血性質的外毒素——單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是單增李斯特菌的重要毒力因子。由于體液免疫對單增李斯特菌感染無保護作用,故細胞免疫力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容易受到它的感染。
部分國家或地區對單增李斯特菌進行風險控制
2004年,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對即食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進行了風險評估并發布了評估報告,報告指出,食源性李斯特菌病與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濃度及被污染食品的攝入量密切相關,控制原料污染、采用合理的熱處理方式、控制加熱后的二次污染是降低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產品風險的關鍵環節。
2007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通過了《應用食品衛生通則控制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指南》(CAC/GL 61-2007),其中對單增李斯特菌容易生長繁殖的即食食品規定不得檢出,而對單增李斯特菌不易生長繁殖的即食食品則規定為n=5,c=0,m=100 CFU/克的限量,近年來,諸多國家或地區,如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等,制定或修訂了與CAC法典標準協調一致的單增李斯特菌限量標準。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于今年發布了經過修訂的即食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措施指南,要求運用建立在風險基礎上的預防控制措施和運用現行良好生產規范來更好地控制單增李斯特菌,指南還要求所有生產、加工、包裝、存放即食食品的企業都應實施控制單增李斯特菌的行業指南,相關食品企業需要執行統一的單增李斯特菌控制措施。
我國對單增李斯特菌有明確規定
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標準及相關法規分別對部分高危食品規定了單增李斯特菌的限量要求及相關檢驗方法。2010年發布的乳制品安全標準及國家標準《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分別對干酪、再制干酪、熟肉制品以及即食生肉制品規定了單增李斯特菌的限量要求,均為不得檢出。
(資料來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專家提醒
單增李斯特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安全風險存在于從養殖、種植、加工、貯藏和流通的全過程。
此次加拿大事件中的黃油可能被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于制作黃油的原料受到了單增李斯特菌的污染,二是黃油加工設備和生產環境由于清洗衛生措施不到位而使單增李斯特菌污染黃油;三是由于單增李斯特菌具有較強的低溫存活與生長能力,可能在低溫倉庫與冰箱貯藏過程中造成污染。
因此,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食品冰箱保藏時間過長、避免交叉污染,冷藏或冷凍食品在食用前進行徹底加熱,以防單增李斯特菌感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