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萍
摘 要:書,是人類的朋友、幫助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進步的階梯,可我們現在越來越疏遠了這個朋友,而興趣卻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本文分析了閱讀及閱讀教學現狀,從怎樣做好閱讀教學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闡述了如何帶領學生走進文字世界,沐浴書香,享受快樂,健康成長。
關鍵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興趣培養;沐浴書香
閱讀是人成長以及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卻鮮有師生靜下心來走進書的世界。作為語文老師,帶領學生走進閱讀,享受閱讀,健康成長,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一、國人閱讀及閱讀教學現狀
閱讀滋養著人的精神。世界上閱讀量最高的是俄羅斯人,年均每人讀書55本,日本人40本,韓國7本,中國0.7本,這對于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文化大國來說是悲哀的。
說到語文閱讀教學,也實在令人汗顏,在學生最好的開讀階段我們沒有培養起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主要是閱讀教學錯位所造成的。一是紙質閱讀量漸少。隨著多媒體圖視類傳媒介入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學閱讀產生了巨大沖擊,學生閱讀紙質文本變得日漸稀少,逐漸遠離了原著;二是閱讀教學臺詞化。閱讀教學始終在師生問答中給出教案臺詞,學生因不能獨自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失去閱讀樂趣;三是閱讀分析效果差。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代替了作品作家意志,并強加給學生,閱讀教學變成了教師的說教和演講;四是字詞句訓練過多。閱讀教學應是教師帶著學生去欣賞文學的美,培養學生發現美的慧眼,而現實教學中卻是字詞句法大演練,使有趣閱讀變成了學生的負擔。
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并變成一種習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
二、做好閱讀教學,引領學生感知文字世界
葉圣陶先生說:“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生閱讀的重要性。所以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首先讓學生多讀。一是精心選擇文本;二是讓學生以不同形式去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引讀等;三是根據內容和時機,以靈活讀的形式和方法,讓學生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帶領他們走進作品,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討論,真正參與到閱讀教學全過程中去。教師當好導演,悉心引導啟發,讓學生思維的火花變成閱讀的火種。
第三擴大閱讀視野。把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見識更加廣闊的閱讀世界。一是以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拓展延伸;二是以節選的文章為基點,向原著相關章節或原著文本拓展延伸;三是以某作家的作品為基點,向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延伸。
三、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走進文字世界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指出:“閱讀是一種最為基礎的教學手段,是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可見,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地去閱讀。
(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閱讀的意義
一是閱讀使人成長。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從閱讀中所獲得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人生,這一點可以在古今中外成功者廢寢忘食的閱讀經歷中得到印證;二是閱讀滋養精神。閱讀好比吃飯,菜里有維他命、蛋白質和礦物質,給身體提供豐富的營養,飯菜下肚,身體自然會將食物營養運化吸收,儲于五臟六腑,滋養生命的成長。閱讀也是這樣豐盈著人的精神;三是閱讀滋生智慧。人的命運非人力可以掌控,而閱讀,大量地、持續不斷地閱讀,可以使人在滋養精神的同時,獲得足夠的智慧,以應對莫測命運突變時所帶來的磨難。
(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1.幫助學生選擇他們能夠閱讀的刊物或書籍,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逐步培養閱讀興趣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讀經典作品,還要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歡的書,興趣也就提高了。我的做法是,一開始給學生推薦《讀者》《意林》雜志,讓他們從讀小篇幅的文章開始,這些文章短小精悍,隱含著許多哲理,讓學生讀完后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讓學生嘗到讀書的樂趣后,再給他們推薦名人傳記、歷史故事、中外名著等。學生記憶力強、可塑性大,長期浸染在閱讀中,就會逐漸愛上閱讀。
2.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使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成功,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閱讀本是純粹的、輕松的,但學生閱讀卻不同。一是閱讀要有目的性。有目的地閱讀才能有好的效果,無目的地閱讀往往事倍功半;二是閱讀要動筆點劃。邊閱讀邊圈點批劃,這樣的閱讀有助于抓住重點,深入思考,獨立評判;三是閱讀要摘錄筆記。閱讀時把小本子或紙片備在旁邊,看到好的語句或有啟發的問題,立刻抄錄下來,并且記下自己的體會心得,這對積累資料和活躍思想是很有益的。
3.幫助學生總結閱讀的收獲和經驗,以激發他們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需要我們來引導。首先做好“點燈人”,讓學生向往閱讀。行勝于言。如果想讓學生愛上閱讀的話,自己應該先是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其次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會“感悟”是很有必要的。我認為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的過程就是學生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過程。在教學中結合文本,有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體驗,感悟課文主旨,從而對閱讀產生興趣。第三通過活動,激勵學生閱讀。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來激勵學生,讓學生愛上閱讀,體會閱讀的快樂。我借鑒《朗讀者》的模式開展一系列閱讀活動,比如班級讀書會、制作“讀書卡”或“讀書文摘”、成立班級書社(包括散文組、小說組、詩歌組等),定期交流,培養興趣,形成習慣,共享閱讀帶來的愉悅和快樂。
(三)引導學生養成多讀經典作品的習慣
朱永新說:“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辦法從父母那里拷貝和遺傳,而是深藏在那些最偉大的經典書籍之中。”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多讀經典。經典,都是經得起時間篩選的書籍。這些書籍文字優美,富有情趣,觸及心靈,更重要的是,作品里充滿悲憫情懷和正能量,傳達出人性的復雜、命運莫測和真善美戰勝假丑惡的信息,能為學生打下一個中正、平和、積極、寬容的精神底子,有益于他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可以全面而達觀地閱讀人生,閱讀世界。所以我主張“多讀經典,輔讀其它”。
當代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說:“對一般讀物的閱讀,是平視的,甚至是俯視的。這樣的閱讀,果然快樂,但一個人如果總是在這樣一個閱讀狀態中留連,是難以獲得精神上的提升的……甚至跌落到一種玩世不恭的境地。強調閱讀經典,就是因為經典為我們確定了一種境界。這種境界非平視所及,因為它在我們的上方,需要我們仰視。……那時我們看到了天穹,看到了太陽,我們的肉體與靈魂開始了騰飛。在一番嚴肅與認真中,在一番陶冶與感化中,我們變得純潔與高尚。”此論述明確指出了閱讀經典的必要性。
四、沐浴書香,吮吸營養
可能是一篇散文,靜靜地滋潤著你的靈魂,默化了你的容顏,讓你身心愉悅、精神抖擻;可能是一首詩歌點燃起你沉默的靈魂,讓你從此走出心靈的藩籬;可能是一部小說,讓你從此棄惡向善,積善一生。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記得一幅很有趣的對聯:“好讀書時不好讀書,好讀書時不好讀書。”意思是年少時正是讀書的好時候,卻不喜歡讀書;年紀大了,喜歡讀書了,卻老眼昏花了。“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我想我的責任就是讓書香走進語文世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習慣和能力,帶著他們一起走進文字世界,沐浴書香,享受快樂。我堅信書香一定會伴著他們從淺薄走向深刻,從懦弱走向堅強,從刻薄走向平和,從狹隘走向廣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