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爾曼
忽聞手機響,原來微信到,打開一看是朋友小徐自山東臨沂發來的幾張照片,有的是三層的村民多功能活動中心樓,有的是村民的連體別墅,門口還停著不少小車;一張是全省多位鄉鎮農戶在當地參觀,還有一張是大棚里的農產品,有新鮮綠亮的黃瓜、艷紅發光的番茄等。最具特色的農產品是牛蒡和六辦蒜,牛蒡又粗又長,乃滋補佳品,大多出口日本;六辦蒜即一個大蒜頭有6辦,每辦大小均勻,外觀漂亮,吃口脆香。
看到這幾張照片,我不由得想起了往事。那是2005年5月,我因工作所需隨小徐到山東臨沂考察,那時路面坑洼,人隨車顛簸,晚上抵達已累得坐不直了。次日清晨,他帶我去村黨支部聯系業務,進門一看我呆了,這哪里是辦公室啊,只見兩張木桌各自依墻,另一邊各放一條破舊的木凳,桌子依墻是因其只有三條腿!
小徐告訴我,山東臨沂是貧困老區之一,因交通不便,種了經濟作物卻出不了村,只能種些糧食類作物,農民積極性不高。十八大以來,臨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努力和功勞。他將夫妻倆經營多年的積蓄捐出來筑路鋪地,交通方便了,他又舍棄原先經商之路,下臨沂徐皇路村,帶領農戶赴山東壽光學習科技種植,如大棚種菜,保暖防凍,棚頂搭卷簾門擋風雪御寒,還搞起了科學嫁接,例如,將黃瓜秧與南瓜秧嫁接,結果期可以長6~8個月,且結出的黃瓜粗壯、甜嫩、多汁,小徐熟悉上海江橋批發市場,產銷直接對口,臨沂有直通上海的高速,蔬菜晚上采摘,清晨就進上海菜場了,徐皇路村被省政府劃為脫貧的樣板村后,農民積極性更高了,徐皇路村不僅脫了貧,還成了豐裕人家,2013年起許多人家開始造小洋房,現已別墅成群了。
臨沂當地的特色小吃有糝,因乾隆帝吃過夸過而出了名。它有豬肉、雞肉、牛肉三大品種,說是與新大米、新麥等共于一鍋熬煮一夜而成,我吃了一碗牛肉糝,確實鮮美、香糯、黏稠。
另一聞名遐邇的小吃就是煎餅,食材多種,如麥子、小米、玉米及混合料,都是磨粉攪拌成糊,大嫂們舀一勺糊倒在直徑約五六十厘米的餅鍋(平面)上,一手轉勺,另一手用竹片刮糊至勻,待全部結“衣”,就用刀“削”下來。熱煎餅上涂一層薄醬,夾入一根油條或一片脆餅,卷了吃,實實在在是一種享受。臨沂人有不少喜歡一手拿卷成圓筒形的煎餅,另一只手拿一根京蔥,剝去外皮生咬,一口煎餅一口京蔥,一臉滿足寫在臉上。臨沂人出門辦事總是帶一疊煎餅。
其他特色小吃有八寶豆豉、伏醬、菖南鍋餅、沂水豐糕、郯城挎包火燒等,特色菜肴有光棍雞、蒜泥魚、燴肉絲魷魚、炸全蝎、驢肉等。值得一提的是,通常蝎子有8條腿,臨沂的蝎子則有10條腿,近年來,廚師外學內創,目前新潮菜有果味銀杏、燈籠蝦片、龍舟鮑翅、桃源燜魚頭、甲魚丸子等美食,還創出了除蘭陵酒外的沂蒙老曲、銀麥啤酒、金銀花茶等別具一格的新飲食,提高了沂蒙山區的食文化內涵。
自古臨沂多名人,歷史文化深厚,漢代聞名中外的帛畫和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竹簡都自臨沂出土。三國時期諸葛亮、東晉王義之、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等人均出生于此,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大嫂們舀一勺糊倒在直徑約五六十厘米的餅鍋(平面)上,一手轉勺,另一手用竹片刮糊至勻,待全部結“衣”,就用刀“削”下來,熱煎餅上涂一層薄醬,夾入一根油條或一片脆餅,卷了吃,實實在在是一種享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