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章+呂維名+王瑒+肖麗霞+夏文燕
摘要:目的 研究強化降糖對新發2型糖尿病患者眼屈光度的影響。方法 選擇60例新診斷的2型糖尿患者,檢測治療前后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島素、C肽等生化指標,同時測定雙眼屈光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等,給予強化治療(餐時胰島素+基礎胰島素或胰島素泵治療),降糖治療的第1、2、3、4、12、24 w分別復測以上眼部指標,第12 w及24 w復查HbA1c。分析屈光度改變與各生化指標(包括HbA1c)的相關性,以及強化降糖治療前后各眼部指標的變化。結果 強化降糖治療后所有患者均出現遠視性屈光改變,持續約2~4 w逐漸恢復治療前屈光水平。最大屈光改變幅度與HbA1c呈正相關(左眼r=0.402,右眼r=0.411),P均<0.05,其與治療前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胰島素和C肽無相關性。治療前后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等眼部指標未見顯著性變化。結論 強化降糖治療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暫時性遠視改變,改變幅度主要與治療前HbA1c水平有關。
關鍵詞:2型糖尿病;強化降糖;屈光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3-0071-02
糖尿病患者在降糖過程中常出現視物模糊等,研究提示這與眼部的屈光狀態改變有關,但目前國內外對血糖代謝異常與眼屈出光改變之間的研究較少,并且血糖波動引起眼部屈光改變的機制尚不明確[1]。本研究擬闡明強化治療(餐時胰島素+基礎胰島素或胰島素泵治療)前后對新發的2型糖尿病患者眼屈光度的影響規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HbA1c與屈光度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2016年在我科住院的新診斷2型糖尿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3.63±8.93)歲;病程(0.40±0.29)年,空腹血糖(6.88±1.3)mmol/L,PPG(12.91±2.06)mmol/L,HbA1c(7.96±0.80)%,胰島素(24.06±3.7)uU/ml,C肽(2.31±1.48)ng/ml。納入研究的患者符合2013年中國2型糖尿病預防指南公布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①眼部激光史和眼科手術;②眼底病變分期屬嚴重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③嚴重并發癥。
1.2方法
1.2.1血糖測定 強化治療前和第1、2、3、4、12、24 w測定治療前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島素和C肽。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糖尿病教育,給予強化胰島素治療即餐時胰島素+基礎胰島素或胰島素泵(丹納胰島素泵ⅡS)。
1.2.2眼科檢查 強化治療前測定雙眼屈光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等,在降糖治療的第1、2、3、4、12、24 w分別復測以上眼部指標,第12 w及24 w復查HbA1c。屈光度變化幅度超過0.5D被認為有改變[5]。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統計軟件。最大屈光改變幅度與HbA1c、△BG、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島素以及C肽相關性采用Spearmam相關分析。治療前后眼壓、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徑、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玻璃體長度、眼軸長度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非參數檢驗。
2 結果
完成3個月的隨訪,1例患者行眼底激光干預,1例患者失訪,1例患者強化治療血糖仍未達標。治療前眼屈光度(左/右)為-0.82/-0.76 D,治療后眼屈光度(左/右)為-0.45/-0.45 D;最大遠視改變幅度(左/右)為1.37/1.30 D,達最大遠視改變的時間為(1.48±0.68)w,恢復治療前屈光度的時間為(3.19±0.44)w。62%于1 w內屈光改變達到最大值,89%于2 w內屈光改變達到最大值,所有患者在3 w內屈光改變達到最大值,50例屈光正向改變,6例屈光負向改變。屈光改變可逐漸恢復,56例患者在4 w隨訪時恢復到治療前屈光水平。
最大屈光改變幅度與糖化血紅蛋白呈正相關(右眼r=0.402,左眼r=0.411),P均<0.05,見圖1、圖2。與空腹血糖(r=0.08)和餐后血糖(r=0.15)以及胰島素(r=0.09)、C肽(r=0.98)無相關性,P均>0.05。治療后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玻璃體長度、眼軸長度與治療前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強化降糖大部分患者出現屈光正向改變并且在1 w屈光改變達到最大值,均在1個月左右逐漸恢復至治療前水平。本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遠視改變主要與治療前的高血糖程度有關,HbAlc越高,屈光改變越明顯。而屈光改變與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以及胰島素以及C肽無明顯相關性,提示屈光改變可能不受胰島功能的影響。此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血糖升高后較快出現遠視,經過治療后大多數可以恢復[2]。國內盧彥等研究均表明治療數天后出現遠視改變,10 d左右達到高峰,1~2個月可恢復[3]。
本研究發現眼部一些檢測指標如眼壓、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徑、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玻璃體長度、眼軸長度在治療前后無明顯差異。與其它研究報道的血糖變化前后眼部結構沒有明顯變化結果一致[4]。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現眼部方面問題的可能機制是血糖升高引起眼部的屈光漂移[5]。血糖降低后,積聚的山梨醇引起滲透壓差,導致大量房水流入晶狀體,導致晶狀體皮質的水合化,改變其屈光指數,降低屈光力,從而導致遠視化。
綜上所述,臨床中糖尿病患者若出現視力下降或視覺疲勞等現象,臨床醫生可向患者說明此過程是暫時的伴隨現象,可以先觀察1個月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其它檢查或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趙玉珍,畢長華,孫治俠,等.早期強化降糖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的影響[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32(1):9-11.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6(7):447-498.
[3]盧彥,嚴勵,于強.嚴格血糖控制對2型糖尿病眼屈光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5,36(7):1080-1083.
[4]王潤,陳建卓,趙蓮,等.中年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屈光度改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7):870.
[5]劉雪蓮,周林,李靜軍.強化降糖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發癥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7):93-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