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強
摘要: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骨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86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91例,觀察組9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整體護理模式;觀察組運用查閱文獻,選擇最佳護理證據,在循證護理理論指導下,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并按照路徑實施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循證護理結合臨床路徑應用于骨科患者,對于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具有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循證護理;臨床護理路徑;下肢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3-0111-02
研究表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生命。一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沒有采取血栓預防措施的情況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高達50%[1]。目前,隨著護理研究的深入發展,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CNP)和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在臨床上的應用愈來愈廣泛。臨床護理路徑能夠使護理標準化,可以指導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進行跨學科、綜合的整體護理模式。另外,通過運用臨床護理路徑還可以幫助患者加深對疾病的了解,促進疾病的康復,有助于護理工作取得滿意的效果[2]。循證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將最新最好的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相結合,獲取實證,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重要依據,從而制定出完整的護理干預方案,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護理[3]。那么將兩者結合起來應用于骨科患者術后護理,能否有效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呢?本研究選取我院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86例手術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循證護理與臨床護理路徑整合后的護理模式對骨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86例手術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血栓性疾病疾患。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91例和觀察組95例。其中對照組男51例,女40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48.9±3.6)歲,上肢骨折患者28例,下肢骨折患者39例,肋骨骨折患者l0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4例,其他1例。觀察組男53例,女42例,年齡l9~73歲,平均年齡(46.7±2.2)歲,上肢骨折患者30例,下肢骨折患者43例,肋骨骨折患者9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2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手術部位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護理模式 對照組采用傳統整體護理模式,包括入院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主管醫護人員、住院環境與規章制度、健康教育、術前各項常規檢查及注意事項、心理指導、術后生命體征監測、傷口護理、必要的康復訓練、出院指導。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和臨床護理路徑相結合的護理模式,即在循證護理理論指導下確定循證問題,然后通過檢索文獻獲得相關證據,據此來制定詳細合理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格,同時保證護理路徑具有科學性和安全性,具體如下。
1.2.2 循證護理的實施
1.2.2.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循證護理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和接受過循證護理知識培訓的責任護士組成。患者住院后護理人員需與患者進行詳細溝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各項信息,身體狀況及疾病狀況,再根據循證護理的實踐程序實施教育。
1.2.2.2確定循證問題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嚴重者可導致肺栓塞,威脅生命。如何在骨科患者術后進行有針對性、具體的和高效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護理措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即本組研究對象循證問題的關鍵。
1.2.2.3檢索分析文獻,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格 根據上述問題,制定相應的檢索詞,遵循證據等級分類,在Cochrane圖書館、Pubmed Clinical Queries、JBI圖書館、Medline、CHKD期刊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等檢索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描述性研究、質性研究、案例分析等,對所獲得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及評價。參考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及經嚴格評價后的文獻資料,由臨床路徑小組討論并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合理的臨床護理路徑。
1.2.2.4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 依據制訂好的臨床護理路徑,對科室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成員開展臨床護理路徑知識培訓,如臨床護理路徑的具體內容,循證護理與臨床護理路徑的關系,以及實施護理路徑的具體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并分別在術前、術后及出院時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措施。注意事項:①術前護理:術前除宣教手術相關內容外,還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②術后護理:術后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以及協助患者開展術后早期活動的同時,適度抬高雙下肢促進靜脈回流;③出院護理: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出院后的康復訓練以及定期復診的相關事宜,對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加以引導,避免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相關因素。
1.3效果評價
1.3.1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下肢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情況,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做出初步判斷,然后采用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進行確診,并計算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3.2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主要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5],滿分為60分,<20分為極差;20~30分為差;30~40分為一般;40~50分為較好;50~60分為良好。endprint
1.3.3 患者護理滿意度 對患者護理滿意調查主要采用問卷的形式,共10題,每題10分,滿分100:其中>80分為滿意;50~80分為比較滿意;<5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有3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3.30%;對照組患者中有1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2.63%。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經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經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為95.60%,對照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67.3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骨科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不同的特點, 可無任何臨床癥狀, 也可表現為下肢腫脹、麻木、發硬、皮膚青紫, 發生后有極大的危險性, 可出現血栓后綜合癥, 甚至引起死亡, 是骨科患者術后致殘、致死的原因之一, 但其具有可預防性, 可通過各種預防措施來消除或減少其發生的危險因素, 及時的預防措施可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最新最佳的證據對患者實施護理,能夠指導護士有預見性地、主動地開展工作,同時也可以使患者明確自己的護理目標,自覺參與疾病護理,增進了護患交流。通過對患者進行術前血栓危險度的評估,術后采用基本預防、機械預防和藥物預防聯合應用的綜合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本研究將兩者結合起來,探討基于循證護理的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骨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應用,結果發現針對患者術后的情況提出循證問題,經查閱文獻,并有根據的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術后的血栓發生率,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了對骨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預防水平。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結合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骨科患者的術后護理,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廣。
參考文獻:
[1]Burns P J,Wilsom R G,Cunningham C.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xis used by consultant general surgeons in Scotland[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dinburgh,2001,46(6):329.
[2]崔立敏.臨床護理路徑研究現狀與進展[J].吉林醫學,2013,34(1):134-135.
[3]張宏,朱興軍.循證護理實踐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