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霞


摘要:目的 探討對急診科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在我院急診科就診的患者9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6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急診護理服務,觀察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模式下的護理服務。對比兩組研究對象急診科治療時間和臨床住院治療總時間、對臨床急診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在急診科救治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例數、急診科疾病救治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急診科治療時間和臨床住院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對臨床急診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在急診科救治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急診科疾病救治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應用優質護理模式對患有急診科就診的患者實施護理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優質護理;急診科;服務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3-0136-02
急診科屬于醫院對病情急危重癥患者實施治療和搶救的一個非常重要場所,來醫院急診科就診的廣大患者通常情況下都會合并存在焦慮等不良情緒,如果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不當患者就會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 因此急診科也已經成為目前醫患和護患糾紛事件發生最多的一個地方[1]。本次對急診科就診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診患者9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46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31~86歲,平均年齡(53.9±1.4)歲;發病至接受急診治療時間1~16 h,平均治療時間(4.1±0.5)h;觀察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33~85歲,平均年齡(53.7±1.3)歲;發病至接受急診治療時間1~18 h,平均治療時間(4.2±0.6)h。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等指標上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急診護理服務。觀察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模式下的護理服務,主要措施包括:①組織急診科室護理人員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使其對工作有充分的認識;②設立急診救治綠色通道,保證急診急救計劃能夠順利進行;③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使護理服務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④充分更新急診護理服務理念,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需求;⑤加強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做好各項健康教育[2]。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急診科治療時間和臨床住院治療總時間、對臨床急診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在急診科救治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例數、急診科疾病救治效果等四項內容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3.1滿意度評價 在患者完成治療,出院當天,采取不記名打分形式,對急診科護理服務滿意度展開評價,滿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滿意,80分以下為基本滿意,不足60分為不滿意[3]。
1.3.2救治效果評價 顯效:患者危急重癥病情的癥狀表現基本消失,生命體征各項指標恢復正常且處于平穩狀態,已經可以轉入普通病房進行進一步的治療;有效:患者危急重癥病情的癥狀明顯減輕,生命體征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偶爾出現小幅度波動,但能夠自行恢復平穩,需要在繼續進行觀察和治療;無效:患者危急重癥病情的癥狀表現沒有減輕,生命體征各項指標水平仍然存在明顯異常,且有較大幅度的波動,準入ICU接受治療。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取(x±s)形式表示,對比分析中接受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分析中接受χ2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急診科治療時間和臨床住院治療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共接受急診科治療(49.62±8.43)h,共住院接受臨床治療(13.58±2.04)d;觀察組患者共接受急診科治療(38.25±4.91)h,共住院接受臨床治療(9.87±1.95)d。兩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1=19.8674,P1=0.021,t2=11.6845,P=0.035)。
2.2對臨床急診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達到80.5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達到95.60%。該項觀察指標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5.06,P=0.024<0.05),見表1。
2.3在急診科救治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例數
對照組研究對象在接受急診科救治期間有7例不良事件發生,發生率水平達到17.30%;觀察組研究對象在接受急診科救治期間有1例不良事件發生,發生率水平達到2.2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
2.4急診科疾病救治效果
對照組患者病情急診科救治總有效率達到69.50%;觀察組患者病情急診科救治總有效率達到89.2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來醫院急診科就診的廣大患者通常情況下都會合并存在焦慮等不良情緒,如果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不當患者就會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應用優質護理模式對患有急診科就診的患者實施護理服務的過程中,通過適當的學習與培訓,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能夠顯著增強,使綜合素質明顯提高,護理人員掌握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全部內容,使其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明顯增強,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的自信度、勝任力、認知水平進一步提高[5]。使患者權益得到充分性保證,使臨床急診科的護理服務質量顯著提高,確保護理服務的安全。在患者接診和護送的整個過程中,應該告知廣大患者及家屬實際病情及相關知識等,進行全方位指導,使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技巧得到提升,使護患關系更為和諧,有效避免護理服務的糾紛和投訴事件的出現[6]。
參考文獻:
[1]王明霞.優質護理對減少急診科不良事件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2013,8(12):186-187.
[2]曾文莉,付敏.急診科患者實施個性化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評價[J].四川醫學,2014,35(1):136-138.
[3]楊林霞,林喜愛,徐秋英.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3,13(04):115-116.
[4]張巧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診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6(14):352-353.
[5]韓彥輝,李海霞.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837-839.
[6]徐敏,趙正平.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中的應用和效果評價[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34(10):1225-1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