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往
摘要:目的 分析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應用頸動脈CT血管成像的臨床應用。方法 收集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39例的臨床資料,分析其頸動脈CT血管成像資料,并與腦梗死患者39例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腦梗死頸動脈斑塊構成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與腦梗死頸動脈狹窄狀況對比,無差異意義(P>0.05)。結論 通過頸動脈CT血管成像,可以對動脈斑塊的性質、分布、形狀特點以及頸動脈狹窄狀況進行準確的判斷,有利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治、預后,臨床價值高,值得推薦。
關鍵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血管造影術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3-0186-02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臨床中比較常見,若臨床診治不夠及時,隨著疾病進展,發生腦卒中的可能性就會增大,最高可達到10%左右。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而發生的動脈硬化斑塊脫落以及血管狹窄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具有較大的關系[1]。本次研究特此收集了我院39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臨床資料,其目的是為了研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頸動脈斑塊特征的相關性,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盡早診治提供有效參考依據,便于更好的預防腦卒中。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收集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39例患者均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入住我院并接受過頸動脈CT血管成像,將其納入本次研究的研究組,其中男20例,女19例,患者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64.55±5.36)歲。并與此同時,選擇同期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39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常規組,經體格檢查、病史以及顱腦MRI、CT檢查確診為腦梗死。
1.2方法
準備西門子64排螺旋CT儀器,掃描電壓為120 kV,掃描電流200 mAs,啟動自動調控毫安秒,螺距1.2,探測器直推寬度0.6 mm,旋轉速率0.5 s。研究組患者均行頭頸CT掃描,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到頭頂,先行平掃,之后再增強掃描,取45~50 ml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350 mgI/ml),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入速度控制在4~5 ml/s,對比劑注射完成后,取濃度為0.9%的30 ml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注入,采用高科技的跟蹤觸發技術,取主動脈弓水平為示蹤點,閾值設置為110 Hu,若是對比劑達到110 Hu濃度時,延時4.1 s之后,進行掃描。完成掃描之后,將取得的圖像傳送至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處理,包括容積顯示VR、曲面重建CRP。多方位進行分析,達到最佳頸動脈病變顯示效果。
1.3觀察指標
安排影像科高年資2名醫師,分析判斷容積顯示、曲面重建以及初始軸位圖。①斑塊位置:包括頸動脈分叉以及頸內動脈起始位置、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頸內動脈顱內段等4個部位。②根據冠狀動脈斑塊標準進行分析,其中非鈣化斑塊:斑塊密度<官腔,斑塊內不存在鈣化現象;混合斑塊:同時存在鈣化和非鈣化部分;鈣化斑塊:官腔與斑塊內對比劑可劃分,大部分斑塊內可見鈣化,密度較高。與此同時,按照斑塊穩定性分為不穩定和穩定斑塊,其中穩定性斑塊為鈣化斑塊,其余為不穩定斑塊。③頸動脈狹窄:按照NASCET頸動脈狹窄分級方法,對動脈狹窄程度進行分級,狹窄率達100%為完全閉塞,狹窄率71%~99%為重度狹窄,狹窄率31%~70%為中度狹窄,狹窄率低于30%則視為輕度狹窄。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應用?字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斑塊狀況分析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39例患者中,有58塊頸動脈斑塊,常規組中的39例腦梗死患者中,總共發現147塊動脈斑塊,見表1。
2.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分析
兩組患者頸動脈狹窄狀況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腦梗死頸動脈斑塊構成
研究組頸動脈斑塊明顯少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 討論
短暫性腦缺血在臨床中比較多發,且較為常見,一旦發生短暫性腦缺血之后的48 h內,患上腦梗死的幾率最高可達5%~10%[2],明確短暫性腦缺血發病原因,有利于患者盡早診治,意義重大。微栓子形成、血液動力學變化以及鎖骨下盜血綜合征等其他原因,被認為是短暫性腦缺血的主要三種發病機制。研究發現,短暫性腦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一方面是因為頸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不穩定斑塊脫落,形成微栓子引起短暫性腦出血;另一方面是因為短暫性腦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而使得頸動脈出現嚴重狹窄,導致腦部血流灌注發生異常現象,引起短暫性腦出血[3]。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已經被臨床證實為診斷頸動脈病變的最簡單、高效的方法,可清楚的提示出頸動脈斑塊的性質、分布、形狀特點等,同時還可以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準確的測量。
穩定斑塊被認為是鈣化斑塊,單純鈣化只會引起頸動脈中度狹窄,這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表現為負相關[4]。混合非鈣化斑塊則為不穩定斑塊,這與腦梗塞復發、發生密切相關。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穩定斑塊少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強化治療斑塊是預防腦梗死的主要關鍵點。關于頸動脈狹窄,狹窄率超過50%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應當盡早進行臨床診治,預防發生腦梗死。針對重度狹窄的患者,應及時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是頸動脈支架成形術。本研究中,研究組頸動脈狹窄數量低于常規組,提示腦梗死的發生與頸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較大。
綜上所述,頸動脈CT可高效及時發現短暫性腦出血患者的不穩定斑塊,對其狹窄程度也可進行良好的判斷,針對重度狹窄以及不穩定的斑塊患者,臨床應當對其行積極干預,盡量減低腦梗死發生的幾率。
參考文獻:
[1]劉曉紅,吳玉芙,臧婷臻,等.應用CT血管成像檢測頸動脈斑塊及狹窄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39):3916-3919.
[2]王長河.CT腦灌注成像與CT血管成像對頸動脈狹窄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07):69-71.
[3]李衛星.87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CT血管造影結果分析[J].山東醫藥,2015(27):73-74.
[4]周慧杰.96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頭頸部CT血管造影檢查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08):913-9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