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玲
摘 要:中華民族作為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種文化特性同樣體現在音樂領域。我國各民族傳承的民族音樂不僅是各個民族文化的精華,更是中華民族文化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了進一步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應該成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國粹音樂文化的先行者,積極引領傳統民族音樂走進課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引領;民族音樂;走進;課堂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數千年以來,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大筆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它們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之魂。
一、鑒賞藝術珍寶,展現歷史淵源
中國民族音樂是世界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常青樹,她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象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民族音樂教學活動,用音樂藝術形式強烈的感染力、滲透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他們的民族自信。
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方式,以圖片形式展示我國出土的一件件音樂古樂器: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只有一吹孔的塤,距今約6000年以上;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距今約8000年的歷史,卻已能吹奏六聲音階;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早期編鐘65枚,氣勢磅礴恢宏,令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最為奇特的是,敲擊每一只鐘的正面和側面都可以演奏出高低不同的兩個音,這不但展現了戰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成就,更突顯了我國古代音律的發達程度。除此之外,像商代的雙鳥饕餮紋銅鼓、虎紋大石磬、出土于陜西長安縣的陶鐘、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編鐃等等,即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輝煌成就,又展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人類文明的驕傲。
二、營造“大美”原生態,回歸自然經典
我國各族人民歷來都把音樂看作是本民族最最珍貴的文化財富,伴歌生活的民俯拾即是,歌就是民族的生命,歌就是民族的歷史。“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高山平原、黃土高坡,用他一塵不染、脆生生的本嗓,唱出了歌曲的最高境界,表現了勞動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樂觀精神,她的魅力正來源于這種最單純質樸的東西,也正是這份樸素和真摯往往最能夠感動世人。
教學中為營造“大美”原生態,我把侗族大歌這種人與山水的和聲請進了課堂。侗族大歌,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民間最完善的一種無伴奏、多聲部、自然合聲的合唱形式,也是這個民族幾千年來的強大精神支柱。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情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之聲,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首次參加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一經亮相,使素以藝術欣賞水平高而聞名于世的法國觀眾為之傾倒,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侗族大歌原生態坦誠親切的傾訴,把學生誘向入神的聆聽,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聽者進入歌的意境,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有誰不想永遠陶醉于這古樸的旋律,有誰不想永遠陶醉于這古樸的鄉情?
三、巧析地域特色,激發學習興趣
我國地域遼闊,56個民族由于地理、文化、習俗、生態環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音樂:如東北的“二人轉”、河南的“豫劇”、河北的“評劇”、陜西的“秦腔”、廣東的“粵劇”、安徽的“黃梅戲”、山東的“快書”、天津的“快板”等等。正所謂“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音”,民歌強烈的地域性特色,決定了民歌鮮明的風格特征:山東民歌憨厚質樸;江南民歌清麗婉轉;新疆民歌歡快、風趣;藏族民歌流暢、清脆;寧夏民歌粗獷、高昂;蒙古民歌豪放、悠長。課堂中正可以借助這股濃郁的鄉土味,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無限熱情。
傳統民歌《茉莉花》不僅在我們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它那婉轉優美的旋律在上世紀之初還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在了他的歌劇《圖蘭朵》之中,從此《茉莉花》的芳香也飄出了國門,隨著這部歌劇的誕生飛向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以視頻方式在課堂上展現不同地域獨具特色的《茉莉花》,讓聽者從中領會纖滑、柔和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熱忱、風趣的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奔放、粗獷的東北民歌《茉莉花》。
以視頻方式播放風各地皆有但風格迥異的《繡荷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不同地域的土人情。山西《繡荷包》旋律委婉含蓄,歌詞中唱到“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那春風擺動,擺動楊柳俏”,平穩的節奏形象地刻畫出一個多情少女為遠去的情人精心繡制荷包的內心活動,浸透著少女對情人的默默情思;云南《繡荷包》則直率明快,與前者形成強烈反差,“妹繡荷包掛在郎腰”生動的表現了滇西姑娘的大膽、率直。
四、放開美麗歌喉,傳揚民族音樂
在民族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模唱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只有通過直接演唱,才能使學生置身其境,切實感知音樂,并從中培養學生熟知音樂、駕馭音樂的能力,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接過傳揚民族音樂的接力棒。
面對初中階段的學生,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模唱曲目的選擇,從較為熟悉、容易接受的曲目開始唱起,讓學生演唱自己家鄉的民歌,熟悉的曲調、親切的方言,濃濃的鄉情,能夠給學生以啟迪,幫助他們舒展美麗的歌喉;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從模唱到背唱,從民歌到民族器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他們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民族音樂的美,陶冶心靈和情操。
伴隨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將來的教學方式、方法會發生深刻變革,作為民族音樂的傳播者也要做到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采取更先進、更符合時代特點的教學方式,以便更好地在課堂上傳播民族音樂,讓民族音樂之花永遠綻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