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課堂大舞臺,人人展風采。課堂正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提倡在學生預習、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自主探索,討論總結,獲得成功。對此,談一下我的幾點看法:
一、提倡課前預習,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教師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閱的動力,爭論的欲望,獲勝的信心。在預習中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如《白楊樹》一課,學生提出“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為什么還能長出這么直這么大的白楊樹?”“哥哥問爸爸后,爸爸為什么微笑消失,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等問題,通過課前預習研讀,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設疑答疑,使教師變包場為導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提倡明確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學習目標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學生就能很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自學的教學情境,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活躍。如教學《巨人的花園》時,在上課之前我興奮地說:“昨天大家預習了《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聽說大家都有許多感受,誰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說給大家聽聽?”同學們爭著舉手。有的同學說:“我明白了快樂要與大家分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描寫得特別精彩”……我趁機說:“那就請同學們想想,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學習?……”同學們聯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學的目標與方法。我即興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法開始自學。顯然,全班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新課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提倡學生質疑,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如我在教《誰是最可愛的人》時,學生提問“馬玉祥為什么去冒險救朝鮮小孩?”“他們這樣做不覺得苦嗎?”“文中排比句有什么作用?”“第十五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這一系列問題,我都不急于解答,而是讓學生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這種教學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提倡多讀品味,自主感悟文本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如在引導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后交流共同欣賞,有位學生選擇的語句是: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該生讀得聲情并茂。我順勢啟發:剛才這位同學讀時注意到了聲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速度快慢適當。現在再請他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讀時表情怎樣,哪輕哪重?再想他為什么要這樣讀?該生再讀后,我還不急于讓其他學生評價,而是讓他們學著也開口讀讀這句話。結果學生以微笑的表情讀出了對圓明園絕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輝煌”重讀出殿堂的光彩華麗雄偉壯觀;“玲瓏剔透”輕讀出亭臺樓閣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熱鬧街市”高聲快讀出“買賣街”的歡快;“田園風光”低語緩讀出流連山鄉村野的舒暢。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讀。至此學生在對詞語的揣摩、比較中領悟圓明園景色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另一方面學生在錯落有致,或高亢放讀,或淺唱低吟中自主地獲取語言的“意義與情味”,自由地表達感受。
五、提倡討論交流,分小組合作學習
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并做必要的啟示和點拔,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劃找歸納,在學生獨立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家人之間,至親至深之情的前提下,讓4人小組自行確定選擇“你最喜歡哪個段落?為什么?”進行合作學習,有的小組認為第四段寫的好,因為他寫出了對春天的生機盎然,在全文起過渡作用;有的小組認為第七段寫的好,因為寫出了對春景的向往,與前文相照應,起襯托作用;有的小組認為最后一段寫的好,這樣寫意義深遠……學生就是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自主讀書,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提倡激勵評價,樹立堅定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如:我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是采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要根據學生朗讀實際水平評價,如:“讀得有感情,把詩人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音很準確,并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要采用鼓勵、引導。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可采用“敢于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再換個角度考慮一下就更全面了”,“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被激發出來,就會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愿望和要求,能夠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將學生的新奇感轉化為求知欲。讓學生在動口動腦的言語實踐中學習語文。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識世界和情感世界。
總之,自主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教師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必須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環境,時刻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我們的課堂教學這個百花園才能萬紫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