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紅
摘要:本文通過回顧帶稿同傳的研究,指出文本對帶稿同傳質量的影響,并進一步提出文本分析相關策略,以期提高翻譯質量,減少文譯者對書面文本的過度依賴。
關鍵詞:帶稿同傳;文本;策略
一、定義和優缺點
帶稿同傳是指譯員在拿到一篇講稿后,直接地,或者通過話筒,用于講稿不同的另一種語言把這篇講稿以正常的講話速度“讀”給聽眾(Giles, D. 1995)。AIIC要求將同聲傳譯的文稿,列入會議文件,提出發言文稿要在講話前幾小時送到各種語言的譯員手中,人手一份,以便譯員準備。在帶稿同傳中, (1)譯員所讀的文稿同樣被發言人所持有(Giles, D. 1995,p185);(2)譯員在發言前不久拿到文稿;(3)發言人的講話與實現拿到的文稿會有所變化,會刪減或增家某些內容(Giles, D. 1995,p185);(4)文稿所使用的語言至少某些部分有典型的書面語的結構,如信息密度大,結構緊湊發言人在持稿時發言的速度比記性發言要快。
帶稿同傳的優點在于:(1)稿件的存在為譯員提供了機會,使他能在會議開始前全面了解發言的內容,并找出難點所在; (2)在口譯過程中,譯員一旦確定發言人所講內容是文稿內容,便可加快速度,為以后的信息爭取更多的思考空間; (3)譯員可以根據文稿內容更加“隨意”地拆分和重組內容; (4)當譯員落后于發言人的內容時,譯員可以根據文稿來趕上發言人,而不是僅憑記憶。
帶稿同傳的缺點在于文本的存在使譯員不得不分配一部分精力給文本,這就加重了譯員的認知負荷,使他們似乎更加忙亂。由于時間的限制,難以作出快速的反應。 而此時,由于說話者的話題轉換,譯員很有可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說話者的內容而忽略了講稿,講稿的幫助意義也就無從談起了,這樣譯員的口譯語氣和風格也會產生轉變,輸出信息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二、文獻綜述
吉爾(1995)在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指出,帶稿同傳經常發生。他提出了帶稿同傳的精力分配模式(2009),帶稿同傳=讀+聽+記憶+產出+協調。他認為帶稿同傳是同聲傳譯和視譯的結合。吉爾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帶稿同傳的精力分配模型,向口譯從業者論證了帶稿同傳的操作模式。劉必慶指出,視譯需要接受特殊的訓練,其原因有譯員的聽力、理解和語言產出能力需在口以訓練的初期培訓;離開了這些技巧,帶稿同傳將會過多的被文本所困;譯員手中的文本僅僅起到輔助作用;譯員的主要精力仍然應該在聽上,以防發言人放棄文本。勒代雷認為,筆語的穩定性使譯員難以產生意義單元;筆語的穩定性同樣會給譯員帶來同聲傳譯時不存在的困難。Lambert(2004)讓受試分別先后視譯,帶稿同傳和同聲傳譯。她發現受試在視譯時得分最高,其次是帶稿同傳,最后是同聲傳譯。她解釋說明,譯員在視譯中最好的表現是因為譯員可以再信息輸入和處理時投入更多的精力; 帶稿同傳的優勢在于譯員可以準備,特別標示出某些短語,解開復雜的句法結構和或多或少知道譯員的發言走向。她的結論是,文本的存在不一定會干擾譯員的口譯表現。Marjorie Agrifoglio(2004)對視譯,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進行了對比研究。她比較了三種口譯形式給譯員帶來障礙,譯員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她發現,在視譯和交替傳譯時,記憶力飽和和筆記問題是譯員面臨的主要問題但是,在視譯時,文本的不斷呈現會對譯員形成干擾,影響譯語的表達。視覺的干擾比聽覺的干擾要強,進行視譯時,譯員要付出比在同聲傳譯中更大的努力來抵御視覺的干擾,有時甚至會降低文本的流利程度。
綜上,研究者們雖然對代工通車進行了探討,卻并沒有詳細解析帶稿同傳中該如何有效利用文本, 應用相關口譯策略,提高帶稿同傳的質量。而這正是本文所探討的。
三、文本分析
1. 閱讀和分析
通過大量泛讀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文章,擴大詞匯量,提高閱讀速度,快速抓住大意,起到拓展知識面的作用。
練習分析文本的內容,迅速挑出主語和謂語動詞,快速確定核心意思,特別注意羅幾次,練習預測下一句的大概意義發展趨勢。
2. 抓大意
任何形式的翻譯都是基于意義的傳遞。抓大意指的是在閱讀或聽辨時能夠迅速理解句子或話語意義,而不是拘泥于組成句子的單個字或詞的字面意思。句子是由很多“意義單位”組成的。英語的每一個句子結構都有一個至若干個“意義單位”,由各種語法或非語法銜接手段連接組成句子結構,注重形合。
學會抓大意更有助于斷句,找出每一節的意義單位以及意義單位在譯語中的銜接手段,還可以簡化句子結構,將負責的句子結構化簡為繁。行程新的思維習慣后,聽到負責的句子結構,自然會從意義結構上著手理解,翻譯,從而擺脫原語表層結構的束縛。
在掌握抓大意的要領后,才能進一步訓練斷句基礎上的順句驅動。(張維為,1999) 任何翻譯中對句子或話語的切分是基于理解而不是純粹的感知。對話語的感知是序列詞匯,但是譯員不可能在感知到第一個詞時就開口翻譯。
3. 斷句
對英漢兩種語言運用嫻熟是對譯員的素質的基本要求,首先要能從繁復的長句中理清頭緒。基本訓練先從切分句子開始。閱讀長句子時,練習快速地把長句分解為幾個小句子。
帶稿同傳中,文本靠眼睛攝入視覺詞語,因為閱讀習慣,視幅和所需視時等的差異,攝入信息的速度因人而異,但是讓譯員得以開口的時間差基本上也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其長短取決于“譯員個人的知識與能力、長期記憶知識的積累、組織、調動與激活等”,很難量化。(蔡小紅,2003:77)
當然,在訓練斷句技能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兩種工作語言能力的不斷提升。廣泛閱讀正好可以系統地擴大知識面,又鍛煉了抓大意、分析邏輯結構等相關能力。
四、結語
在帶稿同傳中,文本的存在可以給譯員帶來很多優勢,使他們克服在沒有文本的情況下面臨的許多困境。譯員利用文本可以解決沒有文本時存在的許多問題,但必須提前準備材料,預測講話內容,估計口譯需要的精力和時間。譯員充分利用和分析文本,形成自動加工的過程,減輕在口譯活動中的認知壓力,譯者精力得到良好分配,口譯質量有可能得到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Agrifoglio, M. Sight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ter-preting 6(1)[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2]Gile,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 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a.
[3]Lambert S. ‘Shared Attention during Sight Translation, Sight Interpretation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M]Meta, 2004.
[4]鮑剛.口譯理論研究[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劉和平,2005,《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6]肖曉燕. 同聲傳譯的多任務處理模式[J].中國翻譯, 2001(2):33-36.
[7]劉宓慶. 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