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飛
中圖分類號:G852.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散打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傳統運動,在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了風雨的洗禮,逐漸走向了成熟,但是人們在觀看散打比賽時,其缺少一定的觀賞性,影響了人們的觀看效果以及其今后的發展。為了使散打能夠更好的發展,本文就重點分析一下散打比賽觀賞性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散打比賽觀賞因素的策略。
關鍵詞 散打比賽 觀賞性 影響因素 優化策略
與傳統運動相比,具有觀賞性的散打比賽更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僅會學習到一些散打技巧,而且能夠激發人們學習散打知識的興趣,使散打的影響范圍更廣,然而在當前散打比賽放映過程中,觀看的人員越來越少,制約了散打的發展,為此散打比賽人員和組織部門就應該共同反省,全面找出影響散打比賽觀賞性的因素,并進行優化。
一、散打比賽觀賞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比賽中充斥“暴力”
在當前散打比賽中存在著比賽充斥“暴力”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人們觀看效果,而且存在“暴力”場面的散打比賽不適合在更大范圍中進行傳播和放映[1]。對于家庭來說,如果家庭中有小孩子,充斥暴力因素的畫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此在家庭中不會進行放映;對于公眾場所來說,放映充斥暴力的散打比賽會在社會范圍內產生不良的影響,容易導致人們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于學習者來說,比賽中充斥暴力,會使學習者產生學習散打就是學習打架的想法,從而對散打的發展、推廣與傳播產生不良影響。
(二)相互抱纏情況嚴重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散打比賽中,教練和參賽人員總是能夠總結出一些經驗,想要借助經驗的力量獲取勝利,相互抱纏就是在散打比賽中人們總結的經驗,雖然參賽者可能在相互抱纏的過程中擊打到對方的重要部位,從而獲得勝利,但是嚴重的抱纏情況會影響散打比賽本身的觀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延長了比賽時間,影響了比賽的連續性,降低了在比賽中參賽者使用的技術。雖然在散打比賽不斷發展中,規則不斷發生了修改,但是抱纏情況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三)高難度動作運用少
在很早的散打比賽規則中,就開始提倡了高難度動作的運用,但是由于高難度動作在比賽中很難達到標準要求,因此使用者并不會得到較高的分數,參賽者為了獲取比賽的勝利,在比賽過程中就減少了高難度動作的使用,在人們觀看比賽時,學習到的技術重復性十分大,而且技術含量較低,降低了比賽的觀賞性,對散打比賽的發展產生了制約[2]。雖然當前為了散打比賽能夠得到更全面的推廣,已經加強了對參賽人員的引導,但是在比賽中還是很少能夠看到高難度動作。
二、優化散打比賽觀賞性影響因素的策略
(一)加強對參賽人員的指導
由于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更加重視比賽結果,因此在比賽過程中就會出現充斥暴力因素的現象,對參賽人員和散打比賽本身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使散打比賽的傳播范圍更廣,在組織比賽前,相關部門就應該加強對參賽人員的培訓與指導,使參賽人員能夠更加重視打擊部位和打擊精準度,重視自身所使用的攻防戰術,從而在講求策略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減小在打擊過程中出現的暴力現象,如果單純的指導并不能達到減少比賽暴力場面的目的,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約束制度,使比賽中的技術含量更高,暴力因素更小,從而提高散打比賽的觀賞性。
(二)鼓勵比賽實現快摔
抱纏就是在比賽過程中出現的參賽人員相互摟抱的情況,是一種消極的比賽方式,為了減少比賽中出現的抱纏情況,有效提高散打比賽的觀賞性,在未來比賽過程中,就應該不斷鼓勵散打比賽實現快摔,從而使參賽者能夠更好、更快速的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和能力,使人們在觀看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學習到散打比賽人員所呈現出的散打技巧,提高散打比賽的連續性,使人們更加喜歡散打運動。
(三)改變原有難度評價等級
要想使參賽者在比賽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使出自己學習和掌握的技巧,提高散打比賽的觀賞性,評分部門就應該改變原有的難度評價等級,真實的考慮到參賽人員在使用高難度動作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從而能夠結合比賽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地打分,激發參賽者使用難度高的技術的動力[3]。除此以外,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教練也應該加強對參賽者的指導,使參賽者能夠更準確的掌握高難度技術,并真正在比賽中使用出來,提高散打比賽的觀賞性。
三、總結
總而言之,要想讓散打比賽能夠得到完善,取得更好的發展方向,相關部門就應該加強對參賽人員的指導、鼓勵比賽實現快摔、改變原有難度的評價等級,從而更好地體現出散打比賽的觀賞性,使人們能夠增加對其的喜愛。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使散打比賽更好的其優勢,促進散打比賽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小平,周金彪.2016年首屆全國武術短兵比賽的亮點與問題[J].中華武術(研究).2016(12).
[2] 范銅鋼,郭玉成.競技武術散打技術標準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06).
[3] 丁傳偉.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專項體能——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