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隨著社會文化,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讓學生有強健的體魄來應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國家不得不對傳統的體育教學內容、形式及評價標準進行了新的改良。本文主要從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將一些經典的教學規律融入到體育教學中,探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高中體育教學模式問題 措施
體育教學是高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組部分,是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它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新型人才,國家根據多數學生的身體素質表現,已對高中體育課程進行了改革。體育教學往往和德育,智育、美育相結合,要想在其他方面發展好,身體素質是首要[1],那如何進行教學改革?
一、高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現狀[2,3]
(一)忽視運動技能教學
目前的體育課堂教學我認為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由于對運動技能的教學理解偏頗,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是過分追求運動技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不分學段、不考慮年齡特點,嚴格按照競技化模式、成人化規則進行學、練;二是淡化運動技能教學,運動技能教學的過分隨意化,一味的讓學生去學習、體驗、感受,人文性目標關注較多,忽視了運動技能教學的設計與指導。
(二)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缺陷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強力推進,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統,課程資源開發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體育課程資源是課程資源的組成部分,其也可以大致分為素材性體育課程資源和條件性體育資源。在體育課程資源系統中,體育課程內容資源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學內容和資源的缺乏是我國體育教學事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三)新課改體育教學內容缺乏理論支持
在缺乏相應理論支持的情況下,課改后的體育教學內容出現了“虛化”現象,高中體育教師面對眾多教學內容,無法衡量其價值,各類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占用的比例也模糊不清,新課程改革雖然指出了“沒有對具體的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加以限定”,卻沒有從理論層面分析這樣設定的原因;雖然明確了各級政府教育部門應該對高中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約束,但是沒有說明相應的約束方式,也沒有相應的理論研究支持,致使教學內容缺乏理論支持出現虛化現象
(四)學生缺乏興趣,重視程度不足
許多材料表明高中生對體育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是正確的,但是沒有一個直接性的刺激條件同學們很難騰出時間,畢竟高中的學習壓力較大。雖然國家對體育課程已經制定出明確的培養計劃,但是在具體落實方面,效果并不是十分樂觀,沒有做到解放身心,強身健體的功效。所以無論是在老師的教,還是學生學的積極性方面都需要加強。
(五)教學設施落后
在一些農村學校,體育設施是相當不完備的,一個學校只有幾個乒乓球臺,一個操場,課程的開展完全是以小伙伴做游戲的形式進行。在一些城鎮中學會有一些球類器材和體育場館,但想完成較為專業的技能學習,資源還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如在訓練田徑項目時采用的負重練習的工具很多采用的是廢舊的輪胎。體育教學設施的落后不光與國家的資金不到位有關,還與地方教育機構的教學方針有關。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措施[4]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體育課程三個深刻的變化[5]。體育教學的主體是16到19歲的青年,這個年齡階段無論是對身體的發育還是精神的發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從發展心理學來說,16歲屬于少年期,17-19歲屬于青年期,對于就讀高一的學生們來說其主要的特點有:生理發育加速;記憶能力達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自我意識的第二個飛躍,消極情緒出現較多,以自我為中心,處于第二個逆反期,容易出現網絡成癮、精神分裂、自殺傾向等問題;就讀高二,高三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主要特點有: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達到成熟水平,進入成人世界,承擔社會義務,生活空間擴大,開始戀愛,思維方式以辯證邏輯思維為主,開始探討自我和透過他人來認識自我,人生觀價值觀趨于穩定。以上是高中生們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對此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一)教學目標上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二)教學內容上要具有選擇性;(三)教學的方法上更注重自我學習;(四)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重建;(五)教學的評價體系優化與重建。
總的來說,要切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確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實處,就必須進行體育課程深化改革,改變固有和保守的教學模式[6]。從而達到全面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充分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真正的實現陽光體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余發亮.對目前高中體育課程改革幾點思考[J].山西青年,2015.19:25-27.
[2] 周琳.高中體育新課程改革教學內容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J].2015(46):8.
[3] 陳亦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措施研究[J].時代教育.2015.3(5):167.
[4] 董翠香,胡曉波,茹秀英.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355-357.
[5] 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
[6] 龔婉敏,張林寶,項建民.高中體育課程改革與高校體育教學對接的思考[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2.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