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丁 王瀟雅
韓城:歷史名城的華麗“蝶變”
文_王丁 王瀟雅
2017年9月6日,首屆中國黃河旅游大會在韓城舉行,世人目光再次聚焦于這座充滿勃勃生機和發展活力的歷史名城。興產業、搶人才、拓旅游,曾靠煤礦一業獨大的韓城在短短兩年內經歷了巨大的歷史變革,GDP增速躍居全省前茅,大有趕神木,追府谷這些陜北傳統能源大縣的強勁勢頭。尤其是在今年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將韓城打造成為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更是為韓城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無數關注中,人們不禁要問,在陜西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同時,作為陜西首個計劃單列市的韓城GDP為何能名列前茅?又是憑借什么能使韓城提出了“五大千億產業集群”和“十大百億企業集團”的發展目標?

論發展,韓城無疑是一個“幸運兒”。與大多數資源貧乏地區相比,韓城市的煤炭儲量占渭北煤田的35.5%;鐵礦石探明儲量3000多萬噸,擁有黃河、涺河等9條主要河流,水資源總量達2.1億立方米。豐富的自然資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獨特地理與氣候條件,使這個城市天然具備了工業發展基礎及農業種植優勢,礦產有煤炭、農業有花椒,工業有鋼鐵,讓韓城長期成為了其他同類型城市艷羨的對象。
作為單一性資源較為嚴重城市,韓城受資源條件約束的問題長期存在。但,隨著國內煤炭價格的急劇下滑,韓城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包括龍鋼、韓城煤業在內的眾多知名企業陷入困境,百家規模以上的企業僅有30%能正常生產經營,經濟轉型壓力與日俱增,企業結構轉型迫在眉睫。


曾靠“黑、紅”產業撐起的韓城,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產能過剩、產業結構單一帶來的壓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重新對城市進行定位與規劃成為韓城發展的當務之急。“韓城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工業經濟比重占到全市經濟的七八成,必須立足實際,確定發展基礎在工業的思路,繼續把現有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做出品牌,讓品牌效應為產業提供更大效益”。韓城市委書記李智遠在到任不久,通過認真的調研分析,為韓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出了一劑良方,并提出韓城要從過去粗放式發展向高效集約化轉型,借助能源家底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走品牌化、品質化路線,以品牌立市為韓城發展創出新路徑的新論斷。
品牌立市如何發力?圍繞這個命題,韓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根”在品牌建設、“葉”在品牌推廣。
于是乎,“首屆中國黃河旅游大會”、“國際燈光節”、“首屆中國園林旅游大會”……圍繞“一季一主題、月月有活動”的思路,韓城用一次又一次的國際性活動,廣聚八方來客、喜迎四海賓朋,率先把韓城品牌打了出去。
樹品牌難,賺回名聲更為不易。作為曾經的煤炭大戶,韓城長期以來面臨著品牌結構單一的狀況,為真正做大做優韓城品牌,一時間,工業、農業、旅游業全方位發力,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在韓城就此展開。
韓城工業改革的第一槍,最先對準了落后產能與傳統工業。自2015年開始,韓城陸續關停污染企業28家、焦爐生產線37條,一舉砍掉鋼鐵、煤炭和建材等高污染、高能耗產業40%的產能,輕裝減負,在“鐵腕治霾”的同時,一手抓循環經濟,一手抓環境建設,治標治本,把提升品牌質量放在首位。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龍鋼集團。為幫助龍鋼集團走出困境,在韓城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龍鋼集團依托原有品牌優勢,先后與杭蕭鋼構、延長石油達成合作,加快擴伸延長產業鏈,大力革新升級產品技術,生產技術含量高、緊缺度高的鋼構材料。隨著產品技術提升,韓城“禹龍”牌鋼材在行業遇冷的情況下再度沖出陜西,成為西北首家規模最大,每年可為500萬平方米裝配式鋼結構綠色建筑提供集成配套鋼構材料的大型鋼構企業。龍鋼的成功轉型,成為韓城眾多傳統能源行業轉型企業中的一個縮影。
老品牌轉型升級,新品牌從無到有。“突破工業板塊,就是把發展精細化工、清潔化工作為延長產業鏈和增強競爭力的方向,同時大力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在這樣的思路下,韓城“工業改革”的第二槍瞄準了轉變生產模式、培植新興工業。
首先,對市域內8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打出“能源工業+循環經濟”的組合拳,以本土煤炭為主線,著力在能源轉化、精細煤化工、工業廢料綜合利用上開辟新產業。陜西寶鋼清潔能源有限公司作為其中代表,通過科技攻關和工藝改造,將以前作為廢氣的焦爐煤氣作為原料,生產出了高品質的LNG氣體,不僅最大程度減少了工業污染排放,更帶動了企業新的經濟增長熱點,大大提升了資源再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
其次,做規劃、創平臺,豐富工業產業結構 ,集中發力制定出臺“三年千億產業振興計劃”。圍繞“振興計劃”,韓城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高端、質優、環保企業落戶韓城,最終圍繞“千億新能源汽車、千億新材料、千億固廢循環利用、千億新裝備、千億健康”,精心謀劃打造五個千億產業集群,沃特瑪新能源汽車、碧桂園、杭蕭鋼構、騰龍陶瓷等一大批重量級企業已紛紛入駐韓城,韓城工業品牌集群優勢進一步凸顯。
當下,規劃面積達3433畝,建成后將實現年整車裝配2萬輛新能源重卡汽車、5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當中,預計11月底第一輛韓城戶籍的重卡新能源汽車即可組成下線,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工業品牌或將成繼韓城鋼鐵、韓城煤炭后又一張響亮的韓城名片。

產業發展是為了經濟效益的提升,經濟效益提升是為城市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工業不斷升級的同時,作為農民致富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導產業,韓城農業也正以科技為抓手,走上新型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道路。
農業要發展,首先要加快產業化。韓城市委書記李智遠在調研韓城現代農業時提出了“農業產業化要遵循市場規律、突破傳統思維、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經營模式”的發展思路。
作為韓城農業的“領頭羊”,韓城大紅袍花椒率先邁出產業化的第一步。目前已建成百里4000萬株的大紅袍花椒生產基地,花椒年產量可達2400萬公斤,約占全國六分之一的比率,大大提升市場占有比率。
同時,為解決種植年份過長、地理條件限制帶來的品種老化、市場占比份額縮小的問題,韓城從改良花椒口感、提升花椒質量、產量處著手,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對全市花椒品種進行改良種植、基因測序,通過科技手段,在原有品牌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花椒質量,大大提升了韓城花椒的市場競爭力。
在韓城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建設中的國家級花椒產業園里,以陜西省花椒香辛料快速檢驗中心、花椒批發交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發布中心、科技研發、會展中心為代表的“六大中心”正在形成。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為全國花椒產業的動力引擎與產業航母,原本作為農產品、香辛料的花椒產業,在韓城已經走上了一條規模化、品質化的快車道,叱咤中國香料界的韓城大紅袍花椒,將高舉品牌大旗,以強勁勢頭搶占國內乃至國際市場。
“韓城轉型發展必須實現兩大突破,一是突破工業轉型瓶頸;二是突破旅游發展困局”。作為一座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這里有長眠于韓奕坡高崗之上,留下震古爍今史家絕唱的司馬遷;這里有氣勢恢宏,宋、元、明、清建筑風格相映成趣的古城三廟;這里有如黃河咆哮,似萬馬奔騰的韓城行鼓。如何將這些旅游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將旅游景點串聯起來,最大化發揮旅游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以李智遠書記為首的韓城市領導認真調研,結合韓城實際,超前謀劃,將整個市區作為景區規劃,繪制出一幅以“一環、三帶、十區”為主線,構建“黃河風情、歷史文化、生態休閑”三大特色主題游覽休閑體驗帶的全域旅游發展藍圖。作為韓城全域旅游的開篇之作,國家文史公園的建造在規劃之初便備受關注,項目建設秉承生態為基,文化為魂,以河為軸的開發理念,將南方秀美的園林造景藝術有機融入景區建設之中,使南方園林與高聳臺塬上的司馬祠交相輝映。文史公園建設的同時,古城改造項目也緊鑼密鼓的實施著,優化后的古城除了保留了原來明清老街的原汁原味,還增添了適應現代游客消費需求的主題街區。這些優質的旅游項目不僅推動了韓城全域旅游發展的步伐,還大幅提升了韓城城市形象和人居環境,為韓城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埋下伏筆。截至2017年上半年,韓城市共接待拜史圣、賞古城、品美食的游客726萬人。史記韓城黃河特區旅游大品牌初步形成。我們相信,隨著全域旅游發展的不斷深化和中湖、北湖等生態旅游項目以及圍繞特產花椒、老舊礦井衍生的體驗類旅游項目的建成,必會將韓城旅游產業推向另一個高峰。

工業品牌轉型升級、農業品牌更新換代、旅游品牌飛速發展,多項并舉,齊頭并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讓現如今的韓城已全然不見當初灰頭土臉的“煤城”模樣;一個碧波蕩漾,綠草茵茵宛如江南的綠色城市、花園城市、生態城市的新形象正逐漸被大家所熟知。
可以預見,借著沿黃一號公路的通車、西韓高鐵的開通、韓合機場的建設,韓城將會成為21世紀最具投資潛力的一片熱土;韓城將會成為陜西乃至全國最富改革精神的城市;韓城將會成為21世紀城市品牌新形象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