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包國春 楊文劍
安溪強化公共服務職能 助力茶產業質量提升
文_包國春 楊文劍
任何產業集群的構建、發展,都離不開公共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撐。近年來,安溪以現代茶業為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二次騰飛”。除了得益于其深厚的茶產業底蘊,更有賴于安溪在檢驗檢測、打假扶優、地理標志保護等公共技術及管理機制上的大力支撐。

安溪茶農采茶場景
為有效服務茶產業質量提升,安溪以出口烏龍茶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為契機,狠抓技術機構能力提升,以安溪國家茶葉檢測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不斷加大設備、技術、人才投入, 持續提升綜合檢測實力。先后為安溪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投入700多萬元購買了液(氣)相色譜、原子吸收、酶標儀等先進檢驗檢測設備,完善了檢測項目和服務體系,強化了對茶產品中農殘超標等指標的檢測。先后引進兩名茶專業博士,圍繞改善夏暑茶品質、使用高效低毒易降解農藥和鑒別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等問題,開展《外源酶提高安溪鐵觀音品質的應用研究》、《含氟農藥在烏龍茶生產、加工過程中降解轉化研究》、《地理標志產品安溪鐵觀音烏龍安柚原產地溯源技術研究》,為抓好茶葉農殘監控,提升質量水平提供技術支撐。如此,在實現優勢產業、基本品種、快檢品種、基本項目檢測全覆蓋的基礎上,縮短檢測周期,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為茶產業健康發展和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此外,針對日本等國家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的不斷升級,國家茶葉檢測重點實驗室(福建)積極按進口國標準要求,開拓檢測項目,認真檢測把關,年檢測茶葉樣品3000多個,項目2萬多項,不斷破解國外技術壁壘,有效保障了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擴大了出口。2006年至今,安溪出口烏龍茶通過日本官方檢測,無不良反映。其中,日本三井株式會社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對安溪烏龍茶均充分認可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為規范市場秩序,保護安溪鐵觀音品牌,安溪在落實茶企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嚴格地理標志保護管理,引導“認標”消費,強化“用標”管理,并持續開展打假扶優活動,不斷優化市場品質,擦亮安溪茶鄉形象。
首先,強化了對地理標志的監管。自2004年7月對鐵觀音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安溪制定了具體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地理保護范圍、職能分工、產品標準、專用標志管理等事項,使保護工作有法可依。通過用標審批和規范管理,強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的監管,嚴禁在范圍以外產品上使用或轉讓給他人使用;通過開展從生產環境、種植、茶青流通、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整個茶產業鏈的專項整治,有效打擊茶葉生產加工過程摻雜摻假、以次充好和濫用劇毒高殘農藥的違法違規行為,不斷提升全縣茶產業質量水平;通過督導108家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準用企業建立全程標準化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并嚴格執行相關的文字標準和實物標準,確保產品符合標準要求,提高了茶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加大對產品質量穩定、質量管理規范上規模、有實力、品牌好的企業的扶持力度,著力保護安溪鐵觀音這張“福建名片”。
其次,以推進標準化建設,樹品牌標桿提茶業質效。通過標準引領、宣傳培訓,不斷提升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市場認知度、公信力和號召力,引導消費者認標消費;通過嚴格生產企業質量安全市場許可準入門檻,為全縣464家茶葉企業核發食品生產許可證,引導企業按標準種植、管理茶園和按標準加工,保證鐵觀音茶葉產品在市場上順暢流通;通過建設高標準茶園,推廣標準化種植,調整優化茶業結構,提升茶產業質量水平。截至目前,安溪已建立2個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范區、3個省級茶葉標準化示范區、2個茶葉類國家良好農業規范(GAP)試點項目。

安溪縣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在全國茶界率先建設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過程管控,打造“有身份證”的健康好茶
此外,深入開展打假維權工作,多次組織人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專項打假行動,對制、售假冒偽劣安溪鐵觀音等違法行為進行查處。通過嚴格執法打假,避免了區域性質量問題和區域性制假行為的發生,創造了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放心滿意的消費環境;通過理順農資監管機制,完善“歸口、準入、招標、同價、監管”的農資經營新模式,組織開發建設“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全面推行農戶農資購買卡制度,構建了農資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的質量可追溯體系,使農資監管取得實效,茶葉質量安全得到進一步保證。
千里之行,積于跬步;萬里之船,成于羅盤。接下來,安溪將繼續致力“四化”(去冰箱化、莊園化、標準化、地標化),打通“七大通道”(新茶向老茶轉化的通道、消費者購買正宗安溪鐵觀音的通道、金融資本進入茶山茶園的通道、游客到安溪體驗消費的通道、連接省直市直機關茶杯的通道、安溪鐵觀音“一帶一路”通道以及品牌精準傳播的通道),全茶發展、集群共進,進一步深化機制改革,激活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向建設現代茶業強縣、打造中國大茶都、培育國際化大品牌邁出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