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俗語釋義】
求醫的人不能對醫生隱瞞病情,比喻對所求的人不能隱瞞實情。也有作“有病不背醫”的。
【養生啟示】
中醫講“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西醫講“視、觸、叩、聽”綜合判斷,目的都是要從疾病復雜多變的征象中盡可能搜集到能夠全面反映疾病本質的病理資料,然后通過分析判斷、去偽存真的消化過程最終為疾病做出科學的診斷,而絕不就疾病表現出的某些表象輕率下結論。
不少人把脈診視為神秘莫測的東西,甚至經常為此對醫生運用的其他診法產生誤解。診脈,又稱“切診”,俗稱“號脈”,是醫生通過按壓患者的脈搏,就其位、數、形、勢的不同表現,了解患者機體功能活動盛衰、健康狀況好壞、患病部位深淺、疾病形勢輕重的基本方法之一。脈診而外,醫生親眼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患者的表現和患者親身感覺到的最突出、最痛苦的癥狀,往往要比醫生從脈診中所獲得的印象更直接,也更重要。中醫認為,望而知之是謂“神”,聞而知之是謂“圣”,問而知之是謂“工”,切而知之是謂“巧”。神圣工巧,脈診不僅排在老末,而且僅僅被視為一種技巧。中醫歷來提倡四診合參,全面綜合來自各個方面的資料后才對疾病做出最終的診斷。在所有的手段中,脈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只能作為參考。一些患者片面理解脈診的作用,就醫時不主動在其他診療方法上搞好配合,不愿意把病情說給醫生聽,卻一味在診脈上“考醫生”或讓醫生猜啞謎,這既是對中醫診病方法缺乏全面了解的體現,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弄不好還會耽誤病情。一些文藝作品出于情節的需要,難免有故弄玄虛之嫌,過分夸大脈診的作用,不符合中醫本身的科學性,容易對患者造成誤導。
【相關鏈接】
人體正常的脈象稱為“平脈”,一呼一吸(中醫習慣稱為“一息”)跳動4次(中醫稱為“四至”),脈象和緩有力,從容有節,不快不慢,并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診脈主要是通過對脈位和脈的次數、形態、節律、氣勢、通暢程度等方面的全面體察,幫助醫生對疾病做出相應的判斷。脈理精微難辨,高深難學,是需要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體察、摸索、研究的,不能輕易僅以脈論醫道、以脈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