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仁
早自習,原來是叫做晨讀課的,我們也向來強調晨讀課要書聲瑯瑯,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晨讀變成了早自習。而這些年來,我所見到的早自習,總讓人想起“這里黎明靜悄悄”。不是語文老師、英文老師不負責,他們在非常負責地堅守崗位。你看,老師在講臺上虎視眈眈,學生在座位上奮筆疾書,除了沙沙的寫字聲,沒有任何人講話聲。
或許,教材的不斷改編,時間的不斷縮短,老師們是真的拿不出時間來進行單詞過關、課文過關,只好占用寶貴的晨讀時間。殊不知晨讀課不晨讀,實在是弊大于利。
就語文來說,中國自古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訓導。一篇文章,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義自然就清楚了,并非是古時候的老師比今天的懶些,而是只有經過熟觀于目、熟讀于口、熟記于心,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章的意思,明白文章中的道理。有的就算當初不明白,隨著閱歷的加深,遇到相似的情境,不知不覺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那時,他們對自己讀過的書一定會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甚至他們會不由自主地就吟誦出曾經讀過的文章或句子。如我每次經過湘江大橋,看見橘子洲,便必然不會背誦起毛澤東的“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有次偶爾經過一片苗圃,看見成片成片的樹林,知道那都是種植者要用來換錢的,于是突然想起“搖錢樹”,與同行者相視一笑,直佩服“搖錢樹”三字之妙。經過一夜春雨,晨起偶遇落花,誰不會感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只是提前把我們的感受說出來了而已。如此種種,平添生活之雅趣。若心中沒有誦讀積累,那種與古人如同相遇的感覺與妙處便難以體會了。而晨讀,實則是積累中最有效的方式了。
解讀人類記憶的專家也發現,只有熟讀成誦,才能成為永久性的記憶。這就是為什么兒時背過的詩,到做了爺爺奶奶的時候還是能脫口而出,而當時并不了解的深意,到后來也能與古人形成共鳴。
現在的學生讀書,往往背著“背”的包袱,只看如何快點完成任務,于是死記硬背,在當時是得到了老師的嘉獎、同學的欽羨,可是,第二天你再去問他,他已經忘了七八成了。其實這是與人的遺忘規律一致的。急于求成的東西,只能看見當前,卻無后效。
如果是不要求背誦的書,只怕是兩遍都未曾讀過,更不要說讀書百遍了。
于是,晨讀課就變成了匆匆的強記,匆匆的過關,至于是否形成了語感,那就很難說了。
看看我們的身邊,隨著年級的增高,為完成任務而讀書的傾向就越明顯。鮮有人把朗讀當作享受、當作藝術,只要他們沒有浪費時間,在讀書,就已經是很優秀的學生了。
什么時候,語文晨讀課可以變成享受朗讀的盛宴呢?什么時候,晨讀課只是純粹的晨讀課,而不是背書課、默寫課呢?
再說英語吧。
早就有專家調查分析過,對中國人來說,英語的語感對學好英語更重要,甚至指出,只要能長期堅持背誦英語文章,就算上課不聽講,英語成績也不會差。除了專家,在英語學習方面比較成功的人,也都有這樣的經驗:背誦課文是學好英語的最好方法。
可是,越來越多的英語晨讀課,已經變成了單純的記單詞與短語,老師反復要求過關的也是默寫或聽寫單詞與短語,或者再加上幾個句子。我已經很少聽見學生背誦英語課文了。
老師們都一致反映,早自習不默寫單詞,基本上就沒時間默寫了,單詞記不住,如何理解課文,如何回答問題?翻翻現在初中的英語課本,不管是哪個版本,詞匯量都大得驚人,每天都要求學生掌握那么幾十個單詞,任務確實很重。而有的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更高,為了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只要是課本中出現了的新單詞,都要求學生能聽寫。高一級學校的選拔,英語比重那么重,沒有海量的詞匯量,英語奧賽就難于上青天,不記單詞,怎么辦?
其實,我是不反對記單詞的,只是,如果有限的早自習都拿來聽寫單詞,那朗讀怎么辦?因為考試中沒有課文的朗讀與背誦,所以就可以不進行嗎?從學生的長遠利益來看,整體閱讀重要還是獨個的單詞重要?從學生的能力發展來看,朗讀的作用大還是單詞的作用大?
而且,早自習的時間那么短,如果還要挪作他用,豈不是從此要消滅朗讀了?就我們學校來說,每周有四個早自習,星期一用來升旗,星期二、四是讀英語,星期三、五是讀語文,每個早自習的時間是40分鐘。整整一周,英語早自習只有80分鐘,語文早自習也只有80分鐘。夠了嗎?如果有限的時間還不進行朗讀,長此以往,學生在朗讀方面的素質只怕要大打折扣,同時受到影響的還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而這影響的就不只是語文和英
語了。
我只是一個數學老師,早自習本不是我的學科任務,但作為班主任,對學生現在的晨讀現狀,真的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于是,我在網上搜集了關于晨讀的各種資料,經常跟我的學生講晨讀的重要性、晨讀的方法,早自習也總是在任課老師進教室前先進行強調。長期這樣堅持下來,學生的晨讀狀況略有好轉,晨讀的興趣、水平、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更多的時候,我還是有點力不從心,畢竟,憑我一個人的力量,真的太薄弱了。
所以,我的同行們,為了學生的長遠利益,讓我們和語文老師、英語老師來個集體總動員吧,讓我們還“晨讀”為“晨讀”!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