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
摘 要:各種形式的考核都是對教師教書育人質量的一種評價,是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發展的一種手段。而對其內容講評質量的高低,對教師教學質量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測試結果上呈現出的錯誤和錯因,是隨著學生個體的改變而變化的。
關鍵詞:教師;試卷講評;效率
一、提高試卷講評實效性的設計背景
各種形式的考核都是對教師教書育人質量的一種評價,是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發展的一種手段。而對其內容講評質量的高低,是對考試內在意義的一個評價,也對教師教學質量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測試結果上呈現出的錯誤和錯因,是隨著學生個體的改變而變化的。而這種差異正是學生個體多樣性的直觀表現,給予教師開展因材施教的資源和空間。
二、提高試卷講評效率的設計思路
以皮亞杰的認知結構理論為指導,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
驗,提出以下認識:要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的,最大范圍地滿足其學習需求為立腳點,以傳授正確的思維方法為核心,以有針對性的習題訓練為中軸線,以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為追求,建立能讓每個學生共同發展的“剖析、評議、講解、練習、悟道”五步教學模式。
三、“五步”講評課的實施內容
(一)剖析
“剖析”指的是教師對考核知識點的一個挖掘和再加工的準備過程,這個步驟是決定講評課質量高低的基礎。需要教師先對試卷的特點進行剖析,其次對學生所犯錯誤的類型和原因進行歸納,提煉出關鍵知識點,最后根據相關知識點進行習題的再編制,讓學生強化練習。
“剖析”需注意的是:教師在開始閱卷前就要對試卷的特點進行剖析,把握重難點;在閱卷過程中,對學生答題的整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生答卷上給出評價意見,讓學生在拿到試卷后就能看到鼓勵式或啟發式的評價,促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親其師,信其道”;在閱卷結束后,及時歸納錯誤類型,有取舍地提煉出課堂講評的關鍵知識點,對試卷上頻繁出現答題錯誤的典型試題,要及時對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答題錯誤的原因,采取補救措施。
(二)評議
“評議”是教師設計安排的有明確形式和要求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教師進行評講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自主辨錯的“議”。此類活動的設置是利于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完善學習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評議”需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根據試題的特點,確定學生自主辨錯的范圍、形式和要求,讓學生對彼此試卷中的錯誤和疑問進行自主的辨錯和改錯。
2.教師根據試題或者知識點確定的范圍,對學生正確掌握結題思路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保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效率。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要給予鼓勵或點撥,幫助學生順利進行。
(三)講解
“講解”要以思維和方法為中心,引導學生學會結題技巧,并能夠對知識點進行準確的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屬于自己的一個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系,同時要訓練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
“講解”需注意以下幾點:
1.講解內容要有針對性。教師要選擇典型錯題和試題進行講評,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上,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
2.講解內容要有系統性。教師首先要把學生容易答錯的題目和容易混淆的題目進行知識點提煉,與課本知識點進行對接,讓學生真正吃透知識點,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再內化的一個提升過程。
3.講解內容要有提升性。教師要有選擇地進行引申和拓展,可通過一題多解等方式讓各層次學生學有所思,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的品質和創新能力。
4.講解內容要有激勵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尋求亮點進行表揚;對解題方法上有獨特見解的學生,要鼓勵學生上講臺做示范講解,使學生都能在試卷上找到成功和自信。
(四)練習
“練習”是學生在經過評議和講解后獲得的對試卷中錯誤的認識再回到實踐的過程,教師要把自己的“講”和學生的“練”相結合,讓學生在多練習的情況下促進自己的認知結構有質的飛躍。
“練習”需注意的是:練習內容要有針對性和適量性。首先教師針對學生錯因編制練習,促進學生對解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練習的量不宜過多,要選取典型題進行練手。
(五)悟道
“悟道”是學生在考試后對自身進行的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教師要充分運用日常記錄和試卷評語,有的放矢地引導各層次學生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和總結。
“悟道”需注意的是: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從解題思路和方法上對自己答錯的題目進行分析,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及時將錯題記錄到錯題集上,便于溫故而知新。
“剖析、評議、講解、練習、悟道”的五步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優化發展為主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一個同化并強化的過程。“剖析”是講評課質量高低的前提和基礎,“講解”和“練習”是講評課效率最大化的重點,而“評議”和“悟道”則是試卷評講課優質高效的關鍵。
四、“五步”試卷評講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和效果
“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的,最大范圍的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立腳點”的構建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建出適應當今社會的新型師生關系。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改革,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各層次學生分層要求都可以達到教學目標,學生的“分化”都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有效抑制學生數學學習的分化現象,對今后數學教學深化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如炎.培養提出問題能力的教學實踐與實驗[J].數學教育學報,2002(1):99-102.
[2]郭桂華,宋曉平.基于“教學用問題”的“新手—熟手—專家”型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對比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8(2):51-54.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