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艷
摘 要:浙江第一屆新高考學生即將全部完成選考學業,三年教學留下很多啟示和經驗。結合浙江特殊背景,從設置主題出發,探討區域地理整合教學,以順應選考時間、試卷格局等新變化給教學帶來的新沖擊。
關鍵詞:區域地理;主題式整合;教學模式
區域地理所涉及的知識非常龐雜,地理要素的多樣性使得知識點看起來缺乏一個必要的有機聯系。教師在授課時,若強調常識性知識,則學生能力得不到提升,若強化思維訓練,則基礎知識得不到有效鞏固。
區域地理主題式整合教學,則是以空間內典型話題或內容為中軸,設置合理的情境,選擇有效的探究方式,整合其他地理要素重新建構知識,從而達到優化區域教學的目的。
主題式整合教學的精髓之處在于對教學主題進行確立,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主題是學科的中心組織者,能將學科內紛繁復雜的片段化的知識有效整合起來,恰當的主題能創造知識間的網絡連接、刺激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從而調動興趣,促使參與,提高認知水平,開拓想象、思維和創造能力,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本學科的界限,使學習者從多重的思維角度和多位的層面接觸知識、理解知識,在大腦中的“知識地圖”更趨豐富和牢固[1]。
一、主題設置目標
主題目標要能體現課標內容組織的科學性、考綱能力達成度規劃的合理性、學生起點及其差異即學情確定的精準性。主題內容要緊扣目標、圍繞問題、貼近學生、整合教材,通過合適的問題鏈進行有機過渡。主題活動要能激發學生動機、凸顯思維碰撞、落實知識內化、達成教學目標。教學評價要呼應教學目標、緊隨活動過程、維持學習動機、促進認知優化。
二、主題設置定位原則
1.地理知識、技能是學習的對象,更是學習的載體,而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習的最終走向,主題的設置可以站在人類行為和地理環境各要素相協調的視角上,力求將“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能力和發展價值觀”的整體效果具體化、操作化。
2.從培養學科應用能力出發,淡化知識的記憶和復述,強化知識的變式和遷移;活動的設計要能體現和關注學生思維的動態過程,注重結論的生成而非結論本身;要能幫助學生找到邏輯的原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關注地理問題的解決過程;要淡化脫離具體情境的理論傳授,強化聯系特定區域的應用分析,關注社會現實和學科發展。
3.淡化教師的“教”,更多關注學生“學”的設計,尤其是“教”與“學”之間的交互作用,體現教程與學程的統一辯證性,力求實現教師地位由“知識權威”向“平等首席”的轉變。
三、主題設置策略
1.以核心問題為中心,凸顯地理綜合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反映在每個區域中,因此要淡化單一知識點的孤立講解,強化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應用,關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圍繞課標要求和方向精心選擇和設置主題,著力指向“視角、思維、能力”。
2.以核心要素為中心,凸顯地理廣博性
人文地理的邏輯性不如自然地理強,但其包含的要點不少。人口、城市、工業、農業等都可以要素為中心,網羅與之相關的知識點,整理出線索,設置主題加以整合。
3.以時事熱點為背景,凸顯國家宏觀策略
地理主題的設置要體現其教育價值,必須著眼于學科前沿知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時代發展。一帶一路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所涉及的區域包括有中亞南亞地區、黃河下游(京津冀協調發展)、歐洲西部(法國與德國)、青藏高原等。而基礎設施建設是協調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類發展的現狀,影響著區域發展的方向,以南亞的主題——中巴鐵路為例,并將該分析思維和視角同樣運用到中泰鐵路、中哈輸油管道、巴拿馬運河、克拉運河等地理事物的探究中,由個性上升到共性,進行遷移。
中國和巴基斯坦正在討論修建起點為喀什、終點為瓜達爾港的中巴鐵路,該鐵路的修建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提供強大的運輸支持。①中巴鐵路修建區位分析;②從經濟聯系、能源安全的角度說明中巴鐵路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③分析鐵路對沿線生態的影響。
4.以地理學科素養為主線,凸顯地理教育百年大計
2014年國家教育部提出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將地理學科素養凝練成地理實踐力、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三個維度、四個要素。人地觀念是最核心的價值觀,它包含正確的自然觀、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綜合性和區域性是地理學研究的兩個最突出的特點,由此而來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學生理解和分析自然地理規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在設置主題時,要盡量突出核心素養思想,如用流程圖說明非洲地區人口、糧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地形、土壤性質、風力、能源結構、工業結構等角度分析我國南方酸雨嚴重的原因;從天文、地形(海岸形狀)、盛行風、河流、全球氣候變化等角度解釋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成為世界三大潮觀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呂林海.學習與教學:一種基于腦的解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1):38-42.
[2]王建,張茂恒,白世彪.圈層相互作用與自然地理學[J].地理教育,2008(4):4-7.
[3]張猛剛,雷祥義.地球表層系統淺論[J].西北地質,2005,38(2):99-10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