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淑萍
摘 要:我國經濟形勢不斷變化,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為了促進市場競爭力提升、提高經濟效益,需要轉變管理模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有必要針對管理模式進行改革。企業中財務管理工作是促進其發展能力提升,實現單位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要重視財務管理問題,對其工作中存在的不完善之處進行分析,提出有效解決對策,從而使其財務管理水平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提高。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對策
為適應新的市場經濟環境,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需要尋求管理方式的發展與創新。財務管理作為企業實現資金規劃合理有效,保證企業運行正常的重要措施,在整體管理措施改革中具有較高地位。因此有必要針對企業財務管理方式進行改革。以下將對財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深入分析其出現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解決措施,實現財務管理效用的充分發揮。
一、財務管理中的主要問題
1.會計基礎工作落后
會計基礎工作是企業財務管理中最基本工作,是會計日常需要完成的會計工作,是實現財務管理有效性的基礎與關鍵。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許多財務管理人員對基礎工作重視度不夠,在工作過程中仍然使用著落后的工作與監管方式,導致會計基礎工作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1)原始憑證
原始憑證是會計工作的依據,具有重要作用,為保證其真實性與有效性,需要對其進行嚴格審核。但部分企業對其缺乏重視,不僅憑據填寫缺乏規范性與詳細性,而且在審核過程中也沒有嚴格要求其填寫規范,給后續工作帶來一定困擾。例如,在發票開具過程中,沒有在相應位置加蓋公章,發票上記載內容不夠具體,沒有將所購買商品的數量與價格填寫明確。
(2)記賬憑證
部分單位在對記賬憑證進行填寫時,其摘要部分過于簡潔,沒有詳細記錄,不能反映出財務具體動向;對會計科目名稱的填寫也缺乏標準統一,難以提高財務工作效率,甚至有些部分需要報銷的費用未辦理時長在一年以上;還有一些會計人員在進行憑證填寫時內容不夠全面,缺少稽核人員以及出納的簽字。
(3)應用賬簿
一些單位受自身工作特性影響,不適合使用財政部門提供的統一賬簿;部分單位總賬記錄不規范,只設置了固定資產或者根本不設置總賬,缺少備查賬和明細賬,難以對賬目進行控制與核對。許多單位存在賬外資產,主要由于在賬簿使用中沒有將固定資產入賬。在對賬目進行登記時,賬簿中出現錯誤,其更正方式應用不正規,常常在賬簿中應用刮擦、涂抹、挖補等方式。
(4)財務報告
當制作財務報告時,其內容缺乏完整性。財務報告中沒有說明書和附注,只有報表本身,難以作為參考起到重要作用。
2.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固定資產的購置不夠規范。很多單位物資及工程項目并沒通過相應的政府采購及招標,所以采購及投資的公開透明度都很低;還有一些單位在購買固定資產的時候沒有較好的前瞻性,隨意性很大。
(2)對固定資產的界定比較簡單。很多企業在定義固定資產的時候,簡單的將單價在500元以下的一般設備及單價高于800的專用設備作為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將那些單價達不到相應的標準,使用的期限又在一年以上,但在使用當中保持原有形態的同類物資,當作低值易耗品進行處理攤銷,使得很多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3.預算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對收入的管理不夠規范。很多單位都沒有把應該納入到單位預算管理的相應預算外資金納入到單位預算,進行統一管理和統一核算。相應的管理部門多次強調收費問題,可是一些單位為了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進行巧立名目亂收費,甚至有的單位私設小金庫。
(2)預算的編制過于簡單。根據我國相關的預算管理要求,企業要根據事業發展的相應計劃和任務,編制相應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可是很多單位都只是走個形式,根本不能按照相關的要求去做。
二、促進財務管理能力提升的具體措施
1.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財務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夠為其工作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使財務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學合理性。在企業財務管理中,需要加強制度管理,使其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對財務管理相應體制的建設需要以企業實際能力為依據。因此在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過程中,需要依據企業規模進行科學制定,從而保證財務管理的有效性。若企業規模較大,需要對其進行分級管理,以保證各個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若規模較小,可以使用集中管理模式,使財權得到集中,促進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提升。
2.加強企業財產管理
需要進行專門機構與人員的設立,以便于加強管理,使固定資產得到有效利用,建立責任制度,明確各部門與人員責任劃分。對資產進行建檔立賬工作,確保賬目有跡可循,實現卡隨物走,提高管理效率;需要對無用賬目進行報廢,并針對財產建立相關清查制度,促進固定資產手續辦理效率提升,制定清查盤點工作制度,使工作人員對其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以確保財產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各部門間賬目不存在差異,提高賬務工作準確性,降低失誤。及時查明賬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有效解決,為企業發展水平提升,國有資產安全提供保證。
市場投資具有風險,因此當企業進行大型項目的投資時,為降低風險發生幾率,促進經濟效益提升,需要在投資前對項目價值進行評估。評估過程應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固定資產在投資過程中存在投資決策、監督以及執行三個環節,為保證投資效益,降低風險,應將三者進行有機結合,使其能夠實現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從而使投資中各資源能夠得到有效應用與配置。企業大宗物品的投資與采購,需要應用招標形式進行,使采購與投資過程公平公正公開,降低采購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有效規范國有資產“非轉經”的行為,遵循我國的規定,落實經營性固定資產產權的既定和等級工作,充分明確權、責、利的關系。如果要將非經營性的國有資產單做投資經濟實體,那么就要進行合理的評估,而且要向相關的管理部門辦理資產轉移及產權登記工作,按照出資的比例或者有關章程的約定,有效確定權、利、責;如果是規模比較小的非轉經,就應按照有償使用的原則,征收相應的費用。
3.提高財務支出與收入管理能力
企業預算工作是其主要內容之一,為提高預算工作準確性,需要將單位各項收入納入預算范疇中,并對其進行管理與核算,要注意管理的統一性與標準性。需要使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票據,針對收費的操作要以相關法規為基準。合理應用企業中人力資源,激發工作積極性,使其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提高單位經濟效益。各部門應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相符合,堅持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從而提高支出合理性,降低不必要支出。嚴格依據相關程序對財務中支出進行審批,詳細記錄各項支出費用,要求具有真實性與準確性。加強專項資金監督管理,使專款專用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4.提高財務管理制度科學性
財務管理制度是提高財務工作能力的基礎,具有規范性與合理性,對提高財務工作能力有重要意義。為提高財務管理制度有效性,需要對其各環節進行具體劃分。增加財務收支審批、稽核、崗位責任以及財產清查等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詳細化、規范化,為財務管理提供指導與參考。
三、結語
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形勢轉變下有必要完善財務管理方式,以促進其市場競爭力提升。加強財務管理不僅能夠為企業經濟效益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提供條件,還能夠促進社會整體經濟水平進步,實現財務管理的有效監督。
參考文獻:
[1]王玉秀.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時代經貿,2011(26).
[2]馬寧.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6).
[3]逯貴林.有關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難點及其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3(03).
[4]斯琴圖雅.行政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和對策分析[J].時代金融,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