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柯 澤 衛白鴿 王 恩 侯 丹
探索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新模式
——以西北政法大學80周年校慶節目創作實踐教學創新為例
□ 文/柯 澤 衛白鴿 王 恩 侯 丹
2017年10月,西北政法大學迎來了80周年華誕,為追尋80年辦學優良傳統,彰顯教育與發展成就,弘揚延安精神,80周年校慶來臨之際,西北政法大學決定拍攝校慶版和歷史版兩套校慶活動專題宣傳片,明確以本校師生為節目創作主體,而非其他類似節目外包給社會上的商業化制作公司。目的在于通過校慶專題片創作,鍛煉提高師生的實操能力和專業業務水平,彰顯學校實踐教學業績。本文是這項應用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本刊第10期刊發了有關校園新聞的實踐課程,歡迎類似人才培養創新的課題性稿件。
校慶節目 實踐教學 案例教學 改革創新

柯 澤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學院學術帶頭人,長安學者,陜西省“百人計劃”人才。
節目作品是專業電視制作機構的最終產品,也是檢驗高等院校廣播電視學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要策劃、拍攝和制作出一流水準的影視作品并非易事,包括主題提煉、風格定位、場景設計、元素設計、采訪設計、主持人定位等策劃與構思環節,也包括具體拍攝方案、鏡頭運動設計、采訪提問設計、主持人出鏡設計等具體操作環節的策劃和實施,更包括后期制作中的文稿寫作、鏡頭編輯、音樂編輯、字幕制作等技術環節。上述任何一個環節都必須精益求精,都充滿了想象和創新,只有以嚴謹的態度,認真的精神,純熟的專業技能,發揮藝術想象力,才有可能制作出上乘影視節目。影視藝術不屬于平庸之人,而屬于思想與藝術精英。
在學校相關領導以及宣傳部和新聞傳播學院的領導和組織下,一個囊括總編導、校慶版和歷史版節目執行編導、節目撰稿、節目攝像,大型動畫制作、音樂編輯、后期制作等近二十人的龐大校慶節目策劃制作組迅速組建起來,這些成員主要來自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以及該院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為配合節目采訪拍攝,節目組還遴選了十幾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以及多名優秀在校學生組成校慶節目形象組,作為一個重點采訪和拍攝對象。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師生是80周年校慶節目的創作主體,學院開設了廣播電視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等多個相關專業,其中專業碩士教育尤其重視業務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專業培養的應用化方向。學院還建有卓越人才教育培訓基地,一直致力于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80周年校慶節目運行伊始,就在本科和研究生相關專業中吸收了數十名基礎理論扎實,實操技能優秀的學生參與到節目創作中。節目組從一開始就明確了把校慶節目創作與廣播電視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緊密結合的整體思路,力爭在校慶節目創作中摸索出一條創新教學理念和手段,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快速推出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新方法、新途徑。
將校慶節目創作變成一次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新嘗試,就必須將校慶節目創作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既在創作實踐中摸索出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法手段,又能夠通過這一實踐教學創作出真正高水平的節目作品。為實現這一目的,首先必須按照節目創作規律,根據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要求,規劃和設計出校慶節目的策劃及實施方案。

□ 左圖為西北政法大學學生主持人在旬邑縣看花宮陜北公學舊址現場出鏡。
早在2016年年底,校有關領導就召集節目組骨干成員召開首次校慶節目啟動會議。經過充分討論,細致論證,節目組提交了一份校慶節目創作的整體策劃和實施方案。
首先將校慶節目區分為校慶版和歷史版兩個不同版本。校慶版主要用于校慶活動中各種場合播映展示,歷史版主要用于學校存檔和媒介推廣。校慶版和歷史版各自按照30分鐘成片時長進行構思、策劃、實施及后期制作,兩個版本精華版均為15分鐘左右。為確保校慶節目有效實施,確立了校慶節目總編導一名,執行編導兩名,總編導是新聞傳播學院具有豐富電視媒體實踐經驗,又是具有深厚理論造詣的三級教授,兩個版本的執行編導都是新聞傳播學院專業碩士研究生。校慶節目創作進度也被詳細規劃出來:2016年底校慶節目正式啟動;2017年3月至6月基本完成節目畫面拍攝、人物采訪、素材采集;2017年7月完成兩個版本節目的撰稿;2017年8月完成兩個版本校慶節目后期制作,拿出成片。此后,校慶節目基本按照規劃有條不紊地實施并圓滿完成。
其次,定位校慶節目主題,鎖定校慶節目主體內容,占位校慶節目思想高度。
作為慶典活動重要內容之一的校慶節目必須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全面呈現西北政法大學的發展歷史,尤其要追溯現在的西北政法大學與陜北公學和老延安大學的歷史淵源,突出學校的紅色基因和紅色血脈,通過校慶活動,弘揚延安精神和優良革命傳統。站位思想高度是兩個版本校慶節目思想和內容定位的共同點,二者的區別在于,校慶版除了突出紅色基因和歷史之外,還將全面呈現西北政法大學的辦學理念、特色與成就,呈現萬名在校師生的精神風貌,介紹數十萬校友的突出業績,展示學校未來的發展宏圖。歷史版則詳盡介紹西北政法大學自延安陜北公學以來各個重要歷史發展階段,盡全力搶救性采訪學校不同歷史階段,尤其是早期發展階段的重要歷史見證人,以嚴謹的態度,求證的方式還原歷史真相,揭示出西北政法大學與陜北公學和老延安大學同宗同源這一歷史事實,與此同時完整呈現西北政法大學80年發展歷史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成就。
校慶版節目的敘事風格以寫實為主,抒情兼顧,虛實結合,以情感人;視覺呈現追求恢宏、大氣、華麗,訴諸視覺聽覺的愉悅和美感,調動校慶的喜慶氣氛,激發在校師生以及畢業校友的豪邁喜悅之情。歷史版節目敘事風格以史實為基礎,以歷史見證人采訪為佐證,注重求證過程,突出邏輯關聯,還原歷史事實。為豐富節目表達元素,活躍節目氣氛,兩個版本校慶節目均設主持人出鏡,尤其是歷史版,主持人出鏡構成重要敘事和視覺表達元素,通過主持人出鏡勾勒出西北政法大學自陜北公學以來重要發展階段的基本面貌。
其三,高度重視校慶節目視覺效果,精心策劃視覺表達,以高質量視覺呈現完成校慶節目創作。校慶節目涉及的大量內容和素材主要是靜態的或者逆時性、歷史性的,它不同于新聞報道,也不同于紀錄片,更不像一般文藝綜藝類節目以表演、競技、花絮等內容取勝。校慶節目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必須把握視覺傳播規律,精心策劃和拍攝各種視覺場景,設計多元化視覺表達方式,以動制勝,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為確保達到上述視覺效果,校慶節目組制定了視覺傳達和呈現的一些基本原則。
西北政法大學溯源
西北政法大學位于西安,源自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最早大學之一陜北公學,現今已發展成為法學先導,輻射哲學、政治、新聞、外語、經濟等多種學科的西部教育和科研重鎮,80年來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為西部地區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法律應用高級人才和其他專業人才,是西北地區最早創辦新聞教育的高等院校。
西北政法大學是“五院四系”成員高校,也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大學。陜北公學之后經歷了延安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干部學校、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學院,直至2006年正式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
首先,強調畫面的穩定性和動感性,所有畫面必須用腳架拍攝,不接受任何手持機器拍攝的畫面,盡量不采用圖片、圖表、靜物等絕對靜止的場景和畫面,所有自拍畫面盡量采用軌道和搖臂輔助拍攝,確保畫面的動感。
其次,大量采用航拍畫面,確保校慶節目畫面呈現的恢宏氣勢。為了確保視覺呈現的一流效果,尤其是考慮到歷史敘事、歷史場景還原等技術性問題,節目組還特意安排了大量情景再現,安排數以百計的師生在陜北公學、延安大學以及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等舊址,再現師生當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場景。
視覺呈現設計的另外一項重要措施是特別策劃一些重要場景和畫面。例如,為達到唯美效果,編導人員特意設計了新校區廣場鋼琴表演場面,節目組以兩千多元的價格租用一臺三角鋼琴,放置在寬闊的學校廣場中央,下置紅色地毯,由鋼琴十級的本校女生獨奏樂曲《延安頌》,航拍主打,多機位協同拍攝,視覺效果令人震撼。又如,為了以視覺畫面直觀呈現西北政法大學80年的風雨歷程,編導人員設計了一組學校老禮堂中的長鏡頭,首先聚焦禮堂舞臺上合唱演出,演唱曲目為西北政法大學校歌,校歌改編自80年前陜北公學校歌,曲調相同,重新填詞。合唱進行過程中,攝像機機位逐漸后移,畫面逐漸拉開,退至大禮堂后門時鏡頭側轉,一群身著延安制服的陜北公學學員正手持書本,從鏡頭里面穿插而過,最后鏡頭定格在墻壁上80年前陜北公學的校訓上。在鏡頭均勻緩慢后移的過程中,標示著陜北公學、延安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的字幕在畫面中相繼映出,這組長鏡頭將西北政法大學80年的光榮歷程濃縮在同一時空,畫面唯美而生動。此外,節目編導還策劃了放飛白鴿、黨旗宣誓、內心獨白、場景造型等大量視覺特別呈現。編導還特別設計了節目主持人在延安寶塔山、延安西北局舊址、旬邑縣看花宮陜北公學舊址、高陵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舊址等多個場景的現場出鏡,將情與景、虛與實、靜與動、歷史與現實等多重元素融為一體,相映成輝。
最近二十幾年來廣播電視學專業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科下屬的一個常規主導專業,但是在專業教學中問題也比較突出,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改變這一專業現有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就是要從過去注重理論教學轉變為注重實踐教學,從注重單一課堂教學轉變為注重實驗課堂教學,從核心主干課程分離教學轉變為有機協作教學,同時打通理論教學與實驗環節、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之間的隔閡,創建出一條理論學習、實驗動手、產業運作乃至經濟產出高度協調、齊頭并進的全新專業教育之路。
廣播電視學專業屬于典型的應用型專業,也是一個技術操作性、經驗積累性很強的專業,對于這個專業而言理論教學當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能否真正培養出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能否使學生在短短四年學習過程中熟練掌握各種報道體裁、方式和報道技巧,能否使學生真正建立起在各種新聞性情境中的電視感覺,尤其是能否使學生在合理設計下的實驗環節、實踐環節以及產業化運作環境下建立起專業市場觀念,培養積累一定的市場經驗至關重要,這些技能的培養、經驗的積累不僅僅涉及到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專業培養方向問題。
作為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一個專業,目前全國有數百所大專院校開設了這一應用型專業,每年為社會輸送數以萬計的廣播電視類專業人才。如上所述,在專業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始終存在;重視一般性常規教學,漠視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的問題也同樣普遍存在。在全國近3000所高校中每年都有眾多高校舉辦各自的校慶活動,并拍攝創作校慶節目,學校一般都是拿出經費請專業電視機構或者相關影視機構制作校慶節目,很少有高校有意識地組織本校廣播電視學相關專業師生拍攝制作此類節目,更少有高校有意識地把校慶節目創作作為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的實驗場,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西北政法大學校慶節目創作是廣播電視相關專業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的生動實驗,通過一個多學期的齊心協力,艱苦鏖戰,師生們拍攝采集的高清素材總量達1500G,素材時長達數十小時。在此基礎上編輯制作了時長各為30分鐘的校慶版和歷史版專題宣傳節目,以及時長各為15分鐘的兩個版本校慶專用精華版節目,同時還制作了一期時長15分鐘的學校招生專用宣傳節目。這些節目都達到了相當的專業標準,在校慶活動中展映以及在公共媒體、網絡媒體播放之后受到高度贊揚和廣泛好評。
在歷時半年多的采訪制作中,全校總共有200余人不同程度參與了這項頗具規模的創作活動,其中直接組織策劃人員達10余人次,攝影、燈光、錄音人員達20余人次,大型動畫及后期制作人員達10余人次,出鏡造型人員達10余人次,播音主持人員達5人次,節目文案寫作人員達6人次,“情景再現”師生達200余人次,共有20余名領導師生接受采訪。
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是廣播電視相關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的關鍵環節,各類一流影視作品的采制和產出是檢驗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拿作品說話,通過作品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廣播電視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事實證明,將校慶節目創作與教學模式創新相結合,把校慶節目創作變成教學模式的實驗田,通過教學模式創新產出高質量的校慶節目作品,這一初衷通過西北政法大學百余名師生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實現。在這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西北政法大學特別是新聞傳播學院將會在教學改革、人才培養中繼續強化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堅定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道路,并通過與社會商業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嘗試創新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社會收益、經濟收益并舉的產業化、市場化之路。
(本文是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本體理論建設”〈項目編號:2016M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柯澤是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學術帶頭人,衛白鴿、王恩、侯丹三人均為該校2016級碩士研究生)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