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機電學校 陳華昌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技能型人才成了企業的“香勃勃”。國家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設職業校院,以粵西某知名中職學校為例,超過2萬m2的公共實訓中心,寬敞實用大氣,國家還每年都再投入近1 000萬元資金用于實訓中心建設,實訓中心規模及硬件設施,在整個粵西地區甚至在廣東省都位居前列。現在的中職學校真的是“不差錢”,想要什么都可以!但隨著職業學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中職學校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中職學校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提高辦學質量,是中職學校辦學的“痛點”和難題。
近幾年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學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增加招生人數,但教師數量增長遠不及招生規模增長速度。中職學校比較理想的生師比是18∶1及以下,但目前生師比普遍高達30∶1以上,湛江某知名中職學校汽車專業生師比高達35∶1,由于汽車專業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汽修專業教師教學工作量非常大,現在每個汽修專業教師每周上課課時為24節,導致教師長時間處在超負荷工作狀態,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專業教師根本無時間參加培訓進修,更不用說到企業一線參加實踐了,教師整體素質得不到提高,教師知識結構老化陳舊,跟不上汽車技術及汽車后市場發展的步伐,嚴重阻礙汽車類專業的發展。
教師整體學歷水平是反映教師隊伍質量的主要指標,是保證中職學校教育質量的基本條件。雖然國家規定中職教師最低學歷要本科以上,但由于專業教師人手嚴重不足,很多學校招不到專業教師,只能在本校畢業生中挑一些優秀學生留校任教,其學歷水平、教學能力、實操技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要求,中職學校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的教師僅占專任教師總數的10%,研究生學位比重偏低。教師年齡結構、職稱結構比例嚴重失調,中職學校普遍存在年輕教師多,中年教師嚴重缺乏的現象;技術職稱為初級職稱的教師占大多數,中級職稱教師少,特別是重點專業具備高級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更少。粵西某中職學校汽修專業15名教師中,研究生學歷只有1名,高級職稱也只有1名,學歷職稱結構不合理,教學科研水平低,影響學校整體師資隊伍建設。
中職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師過多,占專業教師總數比例的50%以上,專業課教師,特別是實習指導教師嚴重不足,文化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比例嚴重失調。中職學校專業教師80%以上是直接從高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學歷高、基礎理論比較扎實,由于本科生不想修車,也不會修車,因此就普遍缺乏生產一線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專業技能、教學能力不足。粵西某中職學校有汽車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來學校面試做汽修教師,一般面試會分理論試講和專業實操,理論課試講基本上都能應付,但專業實操面試時安排拆裝捷達車后輪鼓式制動器,這些來面試者居然拆了1 h都拆不出來。但這個任務,中專學生經過實訓練習后,一般約10 min就能完成。用沒有修過車的教師教人修車,這跟沒有醫治過病人的醫生教授來教人治病是同樣的道理。
目前中職學校專業、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嚴重不足,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和領軍人物緊缺,特別是熱門專業、新增專業。缺乏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梯隊不健全,開展創新能力弱,專業建設發展滯后,給人才培養帶來困難,限制了中職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中職學校專業、學科帶頭人與骨干教師應呈合理的比例結構,不要求所有專業都能聚集很強的力量,但必須在骨干專業上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
“雙師型”結構是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一項特殊指標,也是影響中職學校辦學質量與特色的主要因素。當前中職學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尚未真正形成。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少之又少,基本上是講師資格證加上一本技師資格證書,這樣的師資不是“雙師型”師資,而是“雙證型”師資,這是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教師隊伍的真實寫照。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受編制和待遇的限制,引進、留住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困難;由于教師總量不足,教師的教學工作處于超負荷狀態,定期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動手能力和培訓進修都無法保證;由于用人機制和獎金的制約,真正承擔教學工作的企業兼職教師數量不多(比如某4S店技術主管,4S店現在都是民營企業,基本上每周上班時間不少于6天,哪里有時間到學校兼職?)所謂的兼職教師,其實大部分是在兄弟學校聘請過來的代課教師,一周時間過來講完幾節課就完成任務,因此目前中職學校尚未真正形成由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構成的兼職教師隊伍。
外國一家遠洋捕撈船隊為了防止不喜歡游動的沙丁魚在長途運輸中死亡失去鮮味,嚴重影響其經濟價值,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解決辦法:在每個水槽中放進一條鯰魚,原本懶洋洋的沙丁魚一看見“天敵”在側游弋,立即感到生存威脅,使出渾身解數游動,拼命逃避鯰魚的利齒,于是,整個水槽的魚都被激活了,靠岸時魚的成活率大大提高——這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即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單位或企業活躍起來,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內部活力,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
制定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是提高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也是開展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重要依據。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應全面分析教師隊伍現狀,根據學校發展目標,科學預測未來5年的師資需求,就教師隊伍發展規模、學歷、年齡、職稱結構、“雙師型”等要求提出建設目標,并制訂年度工作計劃和具體措施,工作進程、考核方法,以確保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工作落到實處。
當前,中職學校師資來源無非有下面4種情況。
(1)師范類職業高校畢業。這類師資來源最為理想,但也存在一個不易解決的問題——他們只是剛從高校出來的學生,沒有企業實踐經驗,從高校到學校,沒有真正參加企業實踐,離成為一個稱職的職業學校教師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正如一個職教工作者說的哪樣:很多職校教師是假魯班,培養不出真工匠,假魯班只會講木工理論,但自已卻沒有做過家具,依靠這樣的假魯班怎么可能培養出能做出漂亮家具的學生呢?
(2)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這是職業學校教師招聘的主要渠道,他們大多數沒有經過教師專業培訓,只是所讀專業與中職學校專業相近或相同,他們也是從高校到學校,沒有真正參加社會實踐,距離一名合格職業教育教師尚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但這類教師恰恰是當前職校教師的主體。以粵西某校汽車專業為例,很大一部分教師都屬于這類師資來源,一開始也沒有教師資格證,只是大學讀的是汽車類專業,畢業出來就應聘當教師。由于沒有激勵機制,也不愿參加社會實踐,長期紙上談兵,技能水平無法提高,雖然評上了中級職稱,也經過考核獲得了汽車維修工技師證,但那僅僅是一個證書而已!我認為這不是真正“雙師”型教師。
(3)企業、行業里的工程技術人才。這些人被稱為兼職教師,職業教育要與用人單位零距離無縫對接,就要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兼職教師就成了職業教育的必須,教育行政部門也規定,這樣的兼職教師要達到一定的比例。近幾年,我省推出的“能工巧匠”進校園計劃,這正說明國家非常重視從企業生產一線引進高技能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引進真魯班,打造真工匠。但有人可能會說這種行家里手,不會講課,做教師不行。湛江某校前幾年從汽車維修企業招聘1名技術主管擔任汽修專業課教師,由于該教師之前在汽車4S店擔任技術主管,長期在汽車維修生產一線工作,技能水平高,也定期到汽車生產廠家進行技術培訓,然后回到4S店售后部門進行技術轉訓,因此其汽車原理講授能力強,講解原理通俗易懂,維修技術水平高,不出2年,該人成為了學校汽車專業的骨干教師,這幾年帶領該校學生參加省汽車技能大賽,均獲得了不錯的獎項。他還經常承接外來車輛到學校車間進行維修保養工作,帶領年輕教師參加汽車維修工作,在他帶領下,有2名青年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開展汽修理實一體化教學時很有底氣,很受學生歡迎,還帶領年輕教師到當地汽車修理企業參加技術指導工作,在教師隊伍中掀起了學技能的好風氣,產生了一定的“鯰魚效應”。
學校制定專業、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提出措施,重點培養,落實到人,專業學科帶頭人在本專業、學科中應有較高的造詣和聲望,充分發展專業、學科帶頭人在專業建設和發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將專業辦出特色,形成品牌。
2016年5月13日,教育部、國資委等7部委正式印發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要求,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含實習指導教師)要根據專業特點每5 年必須累計不少于6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新任教師應先實踐再上崗。《規定》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范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師質量的又一力作。因此,中職學校應高度重視現有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對于缺乏生產一線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有計劃、分步驟,安排到校企合作、對口企業進行實習和技能訓練,做到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生產相結合,不斷積累實踐經驗,提高技能水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學校應加大從企業招聘符合教師資格條件的技術人員和技能人才力度,面向社會、企業聘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弘揚工匠精神,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不是搞什么尖端的科學研究,企業高技能人才能發揮其具有豐富企業生產一線實踐經驗的優勢,實現中職課程教學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對接。
據報道:趙西嶺曾經是汽修廠的技術工人,一干就將近20年,現在他成了壽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教授汽修課程的專業教師。趙西嶺是山東省推出“靈活編制”政策以來的第一批受益者。
近年我國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是當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主力軍。但是目前職業學校的發展現狀是缺乏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能型師資,這一問題直接加大了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困難。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2015年山東省通過一項名為“靈活編制”的教師招聘制度改革,嘗試把一些技術型領域的能工巧匠招進校園,給學生們提供完整全面的理論和實踐指導。這項“靈活編制”新改革,即由職業學校自主引進技能教師,政府從新增教師的編制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來解決這些技能教師的編制問題,不再安排統一考試,取消學歷等等的限制。
目前,這一改革措施已在濰坊市壽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等職業學校試行。趙西嶺憑借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汽修經驗,成為這一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對目前做老師這門職業很是滿意。他表示∶“現在的自己不但工作穩定,而且收入也不比在企業少。”
濰坊市壽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劉玉祥介紹,過去,教師編制一般需要本科學歷,教師進編還要有一個標準考試,主要看學歷和文化課,趙西嶺并沒有機會進校當老師。這種人事制度下,考進職業學校的很多教師只重理論學習,動手能力并不強。針對這一現狀,許多職業學校的實訓課只能自籌經費,請行業里有經驗的人來學校兼職,然而兼職老師的工資低,老師的流動性很大,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后續學習也有一定影響。
2015年,山東省政府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政策體系的意見》(魯政發〔2015〕17號)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各級政府要將教育財政經費增量向職業教育傾斜,并落實“雙師型”教師素質提升計劃,20%編制員額由學校自主聘用兼職教師;不但要鼓勵特色、優勢專業發展,限制和取消落后、過剩專業,還要對學生實施“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的培養模式。這一意見的實施使職業教育對具備專業技能師資的需求加大。到2016年底,壽光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已有100多位“靈活編制”的技能教師,工資等待遇由政府財政按正式教師標準撥付。山東省政府決定,今后逐步將職業學校教師的20%改為“靈活編制”,各級財政設立專項經費,用多種渠道支持更多的能工巧匠走上講臺。
其實,廣東省早幾年就已經推出“強師工程”中等職業學校能工巧匠進校園計劃——《廣東省省屬中等職業學校能工巧匠進校園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粵教職函〔2014〕93號),政府出資給學校,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到中職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能工巧匠進校園提高了“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優化了師資結構,也帶動了在編教師的共同成長,即產生了所謂的“鯰魚效應”。欠發達地區職業學校師資人才緊缺,應大力改革學校用人制度,可采用“靈活編制”,加大力度從企業引進高技能“鯰魚型”人才以改變學校師資一潭死水的狀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