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蓉
[摘 要]語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新課程特別強調積累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 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教材課文和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讓學生在平常與老師、同伴、親人的交際中積累語言,在逛街、旅游等環境中積累語言。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文化積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語言積累;閱讀;交際;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22-02
我國的語文教學向來注重“厚積而薄發”。語言的積累是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過程。因此,從繼承與發展的意義上說,現代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而是根據今天的歷史條件,結合時代的要求,對傳統的經驗重新加以總結、改造與吸收,賦予它時代的精神和新的生命,形成一條既是傳統的又非傳統的,能適應漢語言特點的,適合現代需要的語文教學的路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強調“積累”,指出: “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同時,它在每一個學段都規定了要誦讀的優秀古詩文等,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可見,語文課程把“重視背誦”“重視語言的積累”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有效的語言積累,能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智力,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拓寬積累途徑,為學生語言積累創造條件。
一、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自從人類發明了文字和印刷術,閱讀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學生積累語言的一條最重要、最經常的途徑。因為大量精當、優美的語言都沉積于文本中,只有在閱讀中才能發現、吸收它。
(一)指導學生從語文教材中積累語言
翻開語文課本,我們可以看出要求學生背誦部分或全篇的課文,要求學生“讀一讀 記一記”“讀一讀 想一想”的詞句,要求學生會寫會用的生字比比皆是。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指導學生從教材中積累語言。因為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既貼近學生閱讀實際,又包含了大量的語言材料,其準確的用詞、精彩的句子,恰當的表達和深刻的內涵,都為學生提供了典型范例。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重記憶、略理解”的心理特點,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熟讀成誦,甚至可以適當降低一點理解的要求,先讓學生讀熟了、記住了。為了調動學生讀課文、背課文的積極性,可適當組織活動,如朗讀競賽、背書競賽、聽寫競賽、成語接龍競賽等。在教學中,我常常開展“爭先恐后背書競賽”活動。每個學期的開始 ,我都以一冊書中的幾乎所有篇目為縱軸,以全班學生為橫軸,制成一個條形統計圖貼在教室的墻上,發動全體學生每天利用早讀課讀書背書,超前背不限量,落后背過關要定時。對于特別困難的學生,我做到因人而異,降低背誦要求。同時,為獲得家長的支持和督促,在學生每背完一篇課文后,我就在課題旁邊貼上一朵小紅花,既是憑證也是獎勵。家長有空時翻翻學生的語文書就會知道孩子的背書情況了。他們會把這些信息與其他孩子比較,從而促進孩子更快的進步。
(二)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
教材課文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更廣闊的積累空間在課外。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九年義務教育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50萬字以上。課外閱讀讀什么呢?可以圍繞教材這個中心點,通過一篇帶多篇,向四周延伸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讀書活動。根據教材的特點,課外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掘。一是從作者方面發掘,指導學生閱讀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如讀了李白的《靜夜思》,引導學生讀他的《贈汪倫》《望廬山瀑布》《古朗月行》等。二是從題材方面發掘,指導學生閱讀相同題材不同作者的作品,如將《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比較著讀。三是從內容方面發掘,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本內容相關聯的內容,如讀了《春筍》,可以組織學生讀一讀與此相關的文章,如孟浩然的《春曉》,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的《清明》《江南春》等。語文新課程標準還告訴我們,只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的文章,都可以讓學生學習。我們應根據學生年齡和年級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從閱讀繪本開始到成語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再到童話、兒童文學、科普作品、散文、詩歌、小說等,使學生源源不斷地受到語言的熏陶,從小打下厚實的文學基礎。
組織課外閱讀我們應注意做到“三個保證”。一是保證時間。我們學校專門開設閱讀課,并規定每周二中午12點開始到12點40分為閱讀時間,要求學生每天課外閱讀一小時左右。二是保證書源。除學校圖書室外,我們每個班級都建立“圖書角”,設有圖書管理員。同時,我們響應市政府、市教育局號召,要求并鼓勵家長建設家庭小書房,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專用的房間或空間,房間里有“一桌一椅一燈一書櫥”。我們還號召學生買書、借書、換書,鼓勵學生愛書、讀書、惜書,一人多本,一本多讀。結合學生讀書的熱潮,我們鼓勵學生在周末或節假日到圖書館和書店去讀書,感受那里濃厚的讀書氛圍。三是保證質量。我們告訴學生,在讀書中,在欣賞故事情節積累表象的同時,要對其中描寫生動的句子、哲理深沉的語言、具體感人的細節、真實典型的人物,進行細細的感受并摘抄下來,讀有所得。
二、在交際中積累語言
人是需要交際的。語言是人們在交際中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在交際中創生語言,在交際中賦予語言以最鮮活的生命力。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交際,并在交際中積累語言。
在學校內,學生交際的對象主要是同伴和老師,交際的方式主要表現為課內的質疑、答問、討論、講演以及課外的游戲、活動、談心、爭論等。為了能讓學生在交際中更好地運用語言、積累語言,我們應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交際活動,指導學生的交際行為,以提高交際的質量。比如,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從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開始到說一段意思完整的話,再要求他們在別人發言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我們還可以利用班隊會、晨會、讀書讀報時間等,適當組織故事會、辯論會、“新聞發布會”等活動,為學生創設表達的情境,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讓學生在傾聽和表達中積累語言。在課堂上,要特別重視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正確把握它的即時性、情景性、復合性等特點,讓學生在情景化的口語交際課中,關注表達變化,學習表達方法,積累到生動的表達經驗和表達語言。endprint
在校外,學生的交際對象比在校內豐富得多,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途徑也廣闊得多。學生可以在與家庭成員的交談中學,可以在親朋好友的來訪中學,可以在買賣生活用品的過程中學,還可以在幫助路人的過程中學……只要留心,語言學習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三、在生活環境中積累語言
皮亞杰認為,兒童語言的獲得是環境和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母語的性質決定了生活即語文的特點。因此,語文知識可以隨處學,語文能力可以隨處練。我們應走出課堂,讓學生到更廣闊的生活中積累語言。生活是五彩斑斕的。一個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總能從中發現和獲得無限豐富的知識。這些都是最富生命力和時代感的知識。
有這樣兩個故事。一位外國作家有一次請朋友吃飯,他看見菜單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記錄起來,忘記了朋友的存在。無獨有偶,我國唐代詩人李賀也有隨時記錄的習慣,只是他帶的不是筆記本,而是一個布袋。據唐代李商隱《李長吉小傳》記載:“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有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后人稱之為“錦囊妙句”。其實許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隨身帶個本子的習慣。
記些什么?可以記下交談中的如珠妙語,可以記下思維的突發靈感,可以記下獨特的事件等。我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應養成一個善于觀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良好習慣。
隨著電視的普及,學生看電視的時間不少,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對動畫片類的少兒節目,“人與自然”類的科普節目,武打片、戰爭片的故事節目以及精彩紛呈的廣告片都“愛不閉目”。有些家長怕耽誤孩子的學習而采用“堵”的辦法。堵是堵不住的,不如引導他們從中吸取營養。可指導他們記錄一些風趣幽默、機智表達的對話,一些富含哲理的內心獨白,一些優美精彩的風光介紹,一些別出心裁的廣告詞以及一些貼近時代潮流的新鮮詞匯,讓他們在感官刺激的同時,看有所得。
在上下學和逛商店的過程中,那些廣告牌、宣傳標語、商品名稱、商店名稱隨時可見,像街道兩側的“夢巴黎美發店”“香港超研美容中心”“一切皆有可能”“平安中國 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保太平”等,都是無聲的語言。有目的地讓學生觀察和品悟,他們一定會收獲不小。
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貼春聯。有的表達對過去的懷念,有的表達對未來的祝福,有的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有的歌頌祖國的日新月異。這些對聯語言精練、內容豐富,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最好材料。在寒假時,我們可要求學生讀春聯、背春聯,自己動手寫春聯,使他們在其樂融融的節日里受到祖國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樂趣。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節假日旅游成為人們新的消費熱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渠道。旅游途中,如果能夠注意既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訪一訪旅游景點的歷史沿革,看一看名人、墨客們留下的千古絕唱,聽一聽傳奇感人的人物故事,這樣不僅能給旅游增添更多的樂趣,更能激起孩子的無窮想象,帶來不盡的回味與流連。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語言積累。
總之,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積累,促進學生的文化積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