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朝慧
【摘要】課外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養成良好的個性特點和培養健全的人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論述在一年級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材特點,通過故事引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營造班級閱讀環境進行獎勵激趣、鼓勵親子閱讀培養家庭閱讀習慣等途徑,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關鍵詞】課外閱讀 興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A-0029-02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小學里,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新的課程標準規定,1~2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五萬字,而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在編寫上倡導大量閱讀,加強課內外溝通。那么,教師應怎樣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空間,讓學生形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筆者根據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總結了三種行之有效的激趣課外閱讀的方法。
一、故事引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故事是兒童最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要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就應該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故事入手,讓學生聽故事、說故事,從中體會讀書的樂趣。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和神情并茂的動作表情,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不斷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求知欲。在教學中,筆者結合教材內容選擇相關的故事,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和夸張的動作表情,把學生們吸引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來。故事講完后,筆者再不失時機地推薦相關的讀本,比如教學《天地人》時,筆者給學生講《盤古開天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然后告訴學生《中國神話故事》里還有更多豐富的神話傳說;引導學生閱讀《孫悟空打妖怪》時,筆者趁機講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告訴學生名著《西游記》里還有很多孫悟空打妖怪的精彩故事,要想知道更多可以自己去找這本書來讀。學生聆聽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此外,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他們識字量很少,文字認知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礙,閱讀起來比較困難,筆者一般推薦他們選擇有拼音的彩繪本或者連環畫。在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要避免放任自流,即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與年齡相適宜的、積極向上的文章,諸如歌頌人類誠實、善良、勤勞、崇高、進取的精神書籍。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以推薦他們閱讀童話、神話故事類的讀物,還有科學知識類的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或者《小牛頓科學館》等。這樣教學,通過講故事、推薦故事書,讓學生在享受故事營造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課外讀物的誘惑,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其閱讀效果比任何說教都要高效。
二、營造良好的班級閱讀環境,進行獎勵激趣
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學生閱讀發展的前提。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指優美的校園自然環境、整潔的學習場所,有助于凈化學生的心靈,激勵學生勤奮學習,促使學生全面成長。為了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筆者因地制宜為學生創造閱讀的良好環境,在教室的墻面上張貼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在教室后墻的學習園地留有讀書活動展示的空間。考慮到我校城鄉結合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以及家庭教育條件的差異性,筆者組織班里的學生辦理借書卡,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學校圖書室借書,還發動學生每人每學期購買幾本課外書,放在教室的柜子里統一管理,建立起班級“圖書角”。為了使課外閱讀有一定的時間保障,筆者每周三下午固定抽出一節自習課作為“快樂閱讀課”,將課外閱讀打造成為班級學習常態。在快樂閱讀課上,學生們共享閱讀資源,互相借閱課外書,自主進行零壓力地閱讀。為了保證閱讀的實效性,筆者還利用快樂閱讀課進行階段性的閱讀交流與展示,比如“我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我跟大家分享一段美文”等。對于表現出色或是有進步的學生,教師要進行適度的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可見,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既能有效地檢查學生閱讀的情況,鞏固閱讀成果,又能讓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推動課外閱讀效果的步步深入。
三、鼓勵親子閱讀,培養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古訓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家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閱讀起步階段,教師或家人應主動將圖書帶進孩子的世界,讓他們愛上閱讀、學會閱讀,讓閱讀真正進入孩子心靈深處。家庭中應當營造親子共讀的氛圍,讓書香浸潤家庭,家長與孩子共同分享讀書的樂趣,讓育人的空間從學校延伸到了校外,從而很好地發揮家庭的育人功能。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園地》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其核心理念就是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地閱讀。在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中,筆者利用家長會等對家長進行培訓,在操作方法上進行示范指導,讓他們懂得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家長們積極進行實踐體驗,經過一段時間的親子共讀,他們紛紛表示學生們在家里都能夠接受并喜歡與大人一起閱讀。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在大人的引領下由原來的不會到慢慢參與,直到能夠完全自主閱讀,逐漸進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隨著識字量越來越大,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強,語文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所提供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教材所提供的文本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到了一年級下冊,當親子閱讀進行一段時間后,筆者鼓勵家長每天盡量安排一定的時間跟孩子一起進行課外閱讀,比如“睡前閱讀”或者“午間閱讀”每次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為宜。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可以是教師推薦的書目,也可以是孩子自己選擇的讀物,只要內容健康向上即可,這樣就使得親子閱讀逐漸成為一種氛圍、一種家庭生活習慣。為了使活動落實到位,筆者還印發了“親子閱讀卡”,記錄課外閱讀的書目,閱讀的時間、收獲及感受,上面有家長的評語和簽字。筆者要求每個家庭每月至少填寫一份親子閱讀卡,然后在每個月利用一節快樂閱讀課進行展示評比和表彰。這樣教學,通過親子共讀活動,建立了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共同學習的平臺,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好書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至關重要。
詩人臧克家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教師只有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從小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渠道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這樣有助于學生逐漸愛上讀書,積累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從中獲取知識學習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更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