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霞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鉆研文本,通過巧抓“題眼”、活用詞句、聚焦關鍵詞等手段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幫助他們理解文本,促進其情感升華,讓課堂簡單、扎實而有效。
[關鍵詞]閱讀教學;關鍵詞句;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72-01
有這么一個鏡頭:語文閱讀課堂上,一位教師對一篇課文足足講了兩節課,面面俱到,可見他備課的細致,但臺下的學生似乎并不領情,精神早已游離……面對這樣的課堂,我們不禁產生疑問: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每篇課文都會有相應的關鍵詞句,它就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課文學習的大門。教師如何利用關鍵詞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呢?現以人教版《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教學為例來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巧抓“題眼”,激發閱讀興趣
“題眼”往往是課文內容的靈魂所在,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切入點,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教師善于發現這些“眼睛”,并以此展開教學,那么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馬上進行點撥:“讀了這個題目,哪個詞語最先跳入你的眼簾?”學生不約而同應聲:“毀滅。”緊接著,教師圍繞“毀滅”一詞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質疑:“圓明園毀滅前后分別是怎樣的?它為什么被毀滅了?它是怎樣被毀滅的……”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通讀課文,到文中尋求答案。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還不費唇舌就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起來,讓他們快速達到了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狀態。
二、活用詞句,幫助文本理解
(一)抓含義深刻的詞語,體會課文內容
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已經消失,無法再現,而課文里大篇幅地描寫了它的輝煌。教師如何引領學生去體會“輝煌”至關重要。教師可以抓住“不可估量”一詞作為全文教學的主線進行設計:(1)為什么說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2)進一步了解圓明園的布局。(3)深入感受圓明園的建筑宏偉和收藏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憑借“不可估量”一詞進行教學,不但保存了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意境的完美性,而且能幫助學生厘清文章脈絡,使他們逐步體會到圓明園毀滅的損失之大,為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
(二)抓特殊作用的句子,掌握課文框架
語言文字的訓練不僅是理解,還要運用。其實,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都會出現中心句、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它們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讓學生在課堂上習得文字、習得方法。
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中,我們可以巧妙地抓住“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一句子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知道這是個典型的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其次,點撥前半句是寫哪部分內容,后半句是寫哪部分內容,繼而自然過渡到這兩個自然段的教學。再次,指出我們可以利用過渡句進行內容的概括,從而讓學生明白過渡句除了承上啟下外,還可以概括段意。這樣的課堂既關注了文本的人文性,也對其工具性特征進行了探究,訓練了學生從文本中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三、聚焦關鍵詞,促進情感升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明確指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五年級的學生在第二學段時已經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應把握文中的關鍵詞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
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要求學生快速瀏覽第五自然段,畫出描寫英法聯軍惡行的詞語。學生不難找出“凡是、統統、任意”等詞語。若教師的教學止步于此,學生對于圓明園的毀滅的認識將是膚淺的。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切入點相機進行引導:“同學們,‘凡是‘統統是指什么?從中看出什么?‘任意表示什么?說明侵略者怎樣?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通過教師的逐步啟發,學生結合以上的關鍵詞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緊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再次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字詞句的“海洋”中徜徉,全身心地去感觸語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核心價值,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精致起來,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精神品質。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