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澤
摘 要:簡要分析銀行貸款中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以法律人的視角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銀行貸款;法律風險
1 當前銀行貸款中存在法律風險
(一)訴訟時效問題
銀行貸款行為其本質上是一種債務關系,即民事行為主體和銀行之間形成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而在我國民事訴訟中,基于債務產生的訴訟請求權具有一定的時效限制,一般是兩年。而銀行貸款超訴訟時效的問題較為普遍,很多銀行由于債權的訴訟時效已過而喪失了在債務糾紛訴訟中的勝訴權。
雖然在實務中,銀行已經采取多種方式來延長訴訟時效,如催款通知單等,利用催告的方式來起到中斷訴訟時效的效果,從而使訴訟時效的計算方式發生改變[1]。但是當催款通知單無人簽收時銀行又不能采取留置送達的方式來實現上述目的,這時銀行就會處于被動地位,最終不得不面對相應的風險,而采取訴訟這種極具終局性的手段來實現債權。
現階段我國很多銀行還未建立起基于防范訴訟時效帶來的法律風險預警與應對機制,主要是對貸款的訴訟時效的檢測體制尚未形成,這使得銀行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不得不應對時有發生的訴訟時效問題。
(二)抵押權相關問題
銀行獲得抵押權質權與民事行為中平等主體之間抵押權、質權的建立不同,根據我國《擔保法》[2]的相關歸并,銀行獲得抵押權是基于低壓合同的成立,是一種以合同為標識的行為,這種抵押權的設立方法雖然避免了很多復雜的程序但是卻會使銀行在發放貸款過程中面臨一個重大的法律風險,即抵押權的設立和取得并非以實際交付為標的,這意味著銀行是否取得抵押權或質權是以合同為標的。而債務人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材料真偽難辨時,銀行基于債權到期收取貸款無果時行使抵押權就會存在障礙,因為債務人可能根本就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即銀行和貸款申請人之間的貸款合同已成立,而抵押權合同成立后未登記,這時貸款申請人在事實中已取得貸款,而抵押關系未實際成立,銀行和申請人之間的抵押合同的法律效力就會從有效狀態轉變為效力待定狀態,這時銀行就不得不面對壞賬的風險。
(三)有貸款無抵押問題
銀行有時也會向很多信譽良好的人發放貸款,這時貸款申請人是以其信用獲得貸款,而未以其固定資產進行抵押,如果債務人是面臨破產,在破產清算時,銀行的貸款不會被優先清償,而銀行又未取得穩定的抵押物或質押物,那么銀行不得不將這種貸款做壞賬處理,銀行的財產將受到直接損失。
(四)合同不規范問題
銀行發放貸款時必須要與貸款申請人簽訂相應的貸款合同,這種貸款合同本質上是一種債務合同,既然是債務合同那么必定需要填寫相應的金額、債權債務雙方以及還款期限,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銀行的很多貸款合同并非嚴格按照規范簽訂,導致貸款合同期限與抵押權合同或其他相關合同的期限不同,當貸款到期后,申請財產執行時就會面臨合同效力待定的問題,這也會增加銀行在發放貸款過程中所需面臨的法律風險[3]。
2 銀行貸款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
銀行貸款法律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法律關系而產生的,那么與法律相關的諸多因素都會是銀行貸款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意識淡薄
由于我國法律并未對銀行從業人員進行法律專業要求,這就使得很多銀行經營者或管理者并“不知法”或“不懂法”的情況發生,在發放貸款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法律的相關規定進行操作,很容易留下法律問題,給那些想要鉆法律漏洞的人可乘之機,從而使銀行面臨法律問題和財產損失。
(二)法律法規執行體系不健全
我國法律法規體系相對健全,如與銀行貸款相關的法律規定有《銀行法》、《擔保法》、《民法》、《合同法》等[4],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如果完全按照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進行操作,則會產生流程相對復雜的問題,降低銀行資金利用效率,不利于激發我國經濟建設活力。因此在實務中,通常是將貸款流程和抵押流程進行簡化,而未建成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執行體系,從而導致銀行在發放貸款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法律問題、承擔法律風險。
(三)基于擔保和抵押產生的法律風險
貸款申請人在申請貸款時用于抵押的財物需要經過相應的專門機構進行評估,這種評估并非百分百準確,并且財物的價值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受到社會、市場、生產、政治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如在發放貸款時某地區的一處房產可能值300萬,而貸款到期后、經催告不還、申請執行時該出房產的市值因政治因素嚴重縮水,僅剩150萬的價值,那么發放的300萬貸款中就會有150萬無法收回,這是就不得不通過其他途徑進行彌補,甚至提起訴訟,這也是銀行在發放貸款過程中基于法律關系需面對的經濟、法律雙重風險。
3 銀行貸款法律風險的防控途徑
(一)提高法律素養
銀行管理者和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法律素養,熟悉與貸款、抵押、質權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在方法貸款過程中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即使采用簡化流程也應當將所必須的法律要素補全,避免貸款到期后需面對的法律風險問題。
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當和法律服務機構進行協同,在社會層面上進行金融法律宣傳,增強企業、個人的法律素養,強調企業、個人的信用表現,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信用評定機制,在發放貸款前就對貸款申請人的財務狀況、信用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對財務狀況不良、信用狀態較差的客戶少貸或不貸,盡可能降低貸款到期后的壞賬可能。
銀行管理者可以為企業配備法律專業人員,一方面用來進行貸款、抵押、質權等相關的法務咨詢,另一方面利用法律專業人員組織進行銀行員工法律培訓,提高其法律意識,從整體上強化銀行的法律意識、法律風險意識以及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
(二)建立統一的抵押、評估規范
由于不同地區抵押、財務評估等方面存在差別,有時會因此產生不同程度的法律風險,銀行業可以與行政部門協同,呼吁建立一種跨地區的、普適的資產評估體系、抵押權登記制度,避免由于制度、方法的不同而產生法律風險,同時建立統一的抵押登記制度與評估體系也有利于我國銀行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管理,強化我國經濟秩序,穩定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狀態[5]。
(三)強化貸款賬戶管理
銀行應當對貸款賬戶進行專項管理,盡可能按照貸款發生的時間順序和到期的先后順序進行賬戶管理,在貸款到期前3個月進行催告,到期后按照法律程序申請執行或提起訴訟,避免訴訟時效已過的情況發生。同時對貸款賬戶進行定期審查,尤其是設立了抵押權、質權的貸款,定期對抵押物、出質物進行價值評定,對可能出現的壞賬進行提前處理或提前準備,降低突然的經濟空缺對銀行的沖擊。
參考文獻
[1]李一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法律風險防范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5
[2]肖俊忠.當前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面臨的法律風險及對策[J].納稅.2017(23)
[3]肖颯,余英杰,張超.商業銀行參與P2P網絡借貸服務的法律風險[J].中國銀行業.2015(3):81-83
[4]危石林.當前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面臨的法律風險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5(24):160-161
[5]錢冬林.論商業銀行對個人房貸法律風險的規避[J].法制博覽.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