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躍增
每個人的眼睛里有都一套特殊的“下水道”,專業名詞叫小梁網-Schlemms管-集液管系統。它埋在黑眼珠和白眼球的交界處之下,呈360度環狀繞行,口子250微米,比活動鉛筆芯還細好多,負責將眼球內的水(即房水,用于提供虹膜、角膜和晶狀體營養)引流到眼外,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當這個“下水道”出現不暢或堵塞時,水就排不出來了,積聚在眼內,眼壓隨之升高,帶來巨大疼痛,引發開角型青光眼。
怎么辦?過去的思路,是造一條“新下水道”,在眼球外部開個3~4毫米的大口子,把水引流到眼外來。但該手術創傷大、風險高、并發癥多,新開的管道也可能再堵牢,留給患者的是揮之不去的降眼壓藥物,或者遠期的反復手術。
多年來,國內外都在期待一種靈巧、實用而又安全的辦法。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用一根“頭發絲”、一種“膠水”的新辦法,在全國率先成功實施了革命性的微創手術。
“頭發絲”與“膠水”的神奇魔法
“頭發絲”
這里說的,當然不是真的頭發絲,而且一根內徑細如頭發絲的激光導管。手術時,先在“下水道”的管壁上,開一個僅1毫米的小切口,然后用細如頭發絲的導管“探路”,沿著圓形的“下水道”繞行一周,將原本狹窄或閉塞的管道予以疏通。
“膠水”
一種無色透明的粘彈劑,凝膠狀,樣子看上去,就像平時用的膠水。要把“下水道”打通,還需要將管道改寬,好讓眼球內的水能輕松流過。手術中,姚克教授再向“下水道”注入可被吸收的粘彈劑,將管道擴張2~4倍,全面解除阻滯,水流暢通無阻。
原理不難理解,但操作起來非常不容易。在布滿血管的眼球里精細操作,短短幾分鐘,準確地放導管、打“膠水”,全程不出血。
一次手術解決青光眼、白內障
今年5月,姚克教授主刀了我國首例內路小管粘彈劑擴張成形術。75歲的浙江患者韓先生術前半年多,感覺左眼看東西模糊,檢查發現左眼視力僅為0.4,確診患有雙眼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同時并發白內障。隨后,姚克教授為韓先生實施了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以及內路小管粘彈劑擴張成形術。
術后早期,在沒有用降眼壓藥物情況下,韓先生的眼壓即恢復到11毫米汞柱,多月復查以來,眼壓均控制在理想范圍,而且切口小,絲毫未見手術痕跡。
姚克教授說,通過一次手術,同時解決青光眼和白內障兩種疾病,這在全國是首例,避免了多次手術的創傷。而通過手術以最小的創傷,解決患者的痛苦,是外科醫生畢生的追求。
至今,姚克教授通過內路小管粘彈劑擴張成形術,為8位青光眼患者解決了痛苦。目前,已有6位患者已徹底告別了降眼壓藥物,其余2位患者僅需使用一種降眼壓藥物,即可將眼壓控制在理想范圍內,平均用藥減少2~3種。
青光眼會導致失明,而且是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隨著該手術的出現與實施,我國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假性剝脫綜合征、色素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等百萬眼疾患者有望受益。
眼球里的“下水道”為什么會堵住
眼球里的“下水道”不通暢,確診青光眼,常見于中青年。很多人在早期沒有癥狀,往往到晚期視力明顯下降、視野缺損(比如正常人能看到樹上5只鳥,視野缺損者只能看到4只甚至更少)才發現。
除了先天遺傳,高度近視、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素可能引起“下水道”堵塞,發病還和平時用眼過度、亂滴眼藥水、精神緊張有關。
專家提醒,如果家族里有人得青光眼,建議18歲前到醫院做眼壓測試,并進行診斷。高度近視者(600度以上)、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是青光眼高危人群,最好每年測一次眼壓。眼壓測試只要十來塊錢,性價比高,對身體沒傷害。
平時切忌用眼疲勞,注意保暖,戒煙、少吃甜食及辛辣食物,避免血糖升高、血管硬化,加重對視神經的損害。出現頭暈、眼睛脹痛、鼻梁疼痛、視野缺損時,需及時就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