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妍
摘 要: 隨著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的不斷變化,“95后”學生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生源的主體。公寓作為學生在校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歷來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與服務的主陣地。本文主要從分析“95后”高職生的個性特征入手,分析高職生公寓人際關系的新問題,進而從五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處理高職生公寓人際關系問題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95后”高職生 公寓 人際關系
一、“95后”高職生的新特征
1.心理敏感度高且抗挫抗壓能力弱
“95后”學生充滿朝氣,思想活躍,他們接觸的思想潮流與“90后”相比更加前沿。同時,作為高職生這一特殊群體,高考成績不理想導致他們與夢寐以求的大學失之交臂,入學后一些同學常常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如自卑自責,情緒低落等;由于入學后發現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或因專業課難學自暴自棄產生厭學心理。此外,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一定的學習自主性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常常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往往較弱,某些“95后”高職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會遇到各種從未遇到過的不順利和挫折,他們的抗挫抗壓能力較弱,無法冷靜應對并合理處理,容易不知所措甚至自我放棄。
2.“霸權”心理與依賴心理共存
“95后”高職生在待人接物上擁有獨特的觀點和看法,一些同學以自我為中心且相對固執,在人際交往中常認為“我的想法和做法一定是正確的”。遇到觀念沖突時,總要想盡辦法將對方駁倒,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不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從對方角度看待問題。當遇到合不來的同學、舍友時,會感到焦慮和憤怒,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有時會表現出口頭上的敵意,甚至出現一些過激行為。另外,“95后”高職生大多生活在“6+1”的家庭模式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兩代人的精心呵護使一些同學缺少勞動的自覺性,過度的依賴性導致他們沒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一些矛盾。
3.人際交往能力與適應性相對薄弱
“95后”高職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多樣,自我探索和創造能力不足。出門聚會必帶手機,人際交往也用微信、QQ代替面對面交流,他們的溝通交流幾乎全部依靠這些虛擬平臺。一些“95后”高職生過度依賴網絡,在現實校園人際交往中,卻表現出羞澀和冷漠,不善于與人交流,并經常刻意回避與人溝通,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當“95后”高職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由于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等方面的改變,會產生很多適應性問題,相繼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問題,而他們缺乏相應的自我調節能力,無法保持良好的心態克服適應性困難。
二、“95后”高職生公寓人際關系面臨的新問題
1.寢室矛盾的爆發時間集中
在新形勢的學習模式下,學分制、選課制導致班級概念逐漸弱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增強,寢室成為高職生滯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新時期的寢室成為關系較為復雜的“隱性小社會”。寢室矛盾的爆發多發生在大一下學期,大一新生剛進入全新的環境,自我暴露并不徹底,容忍度相對較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寢室成員相互了解程度提高,矛盾逐漸凸顯,能夠順利通過磨合期的寢室就能營造和諧的寢室氛圍,否則大一下學期將成為寢室矛盾沖突爆發的集中期。
2.引起寢室矛盾的導火索相似
引起矛盾的原因看似多種多樣,其實大部分都可以歸結為生活習慣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高職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他們作息時間不同,交流的共同話題受限,學生的趨同心理使有相同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相似的人抱團取暖,形成寢室小團體,小團體現象打破宿舍平衡,形成難以化解的對峙局面。獨生子女自我為中心意識強,“95后”高職生的特質,經濟文化背景的差異,世界觀和價值取向的不同,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方式的差異性都是公寓人際關系不和的導火索。
3.矛盾訴求與解決方式單一
高職生進入高校后開始集體生活,由于心理發展的過渡性和缺乏交往互動技巧,遇到實際問題難免發生沖突。當矛盾到了無法調節的地步,學生只會向輔導員尋求幫助,通過調換寢室的方式處理,而不會尋求其他有效途徑。同時,高職院校還保留著傳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體現在學生管理的具體實際中就是采用嚴格的、封閉式的模式,有相應的門禁和熄燈制度。寢室分配是隨機的,而沒有考慮學生的特點和意愿,公寓管理側重于安全和衛生檢查,忽略人文關懷和寢室文化建設。處理學生矛盾訴求與解決問題的機構僅僅局限于“學校學工處-各二級學院輔導員-公寓中心”這些職能部門,而無法凝聚其他更有效果的力量。
三、“95后”高職生公寓人際關系問題應對新策略
1.加強“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在各高職院校擴招的新格局下,學生人數遞增,層次復雜,一些較為復雜的公寓人際問題日益突出,使學生寢室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校園不安定的主要場所之一,成為校園管理和思政工作上的一大難點。公寓內的學生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服務的對象,在處理高職生公寓人際問題的時候,要創新思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人本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滲入人性化的思想,以學生為工作核心,以學生的需要為突破口,以學生的歸屬感為衡量標準,以學生的安全和幸福為奮斗目標。在處理高職生公寓人際問題時,謹記以學生為主體,以優質的服務感染人、教育人,才能做到管理、育人、服務三位一體。
2.建立人性化的公寓格局
如今大多高職院校的公寓歸屬于后勤集團管理,其獨立財務核算的性質導致后勤集團考慮更多的是經濟效益[1],因此忽略對寢室文化的建設,寢室空間的布局和布置不盡合理。這種“旅館式”的后勤管理模式,造成學生對學校公寓難形成像家一樣的歸屬感。因此,要有效減少宿舍矛盾,首先要從寢室的硬件做起,打破公寓的“格子鋪”格局,在每一棟寢室可以分層設立“愛學習自習室”、“傾吐心聲心理咨詢室”、“贊青春活動接待中心”等,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寢室在高職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獨特作用,這些場所讓有需要的學生有地方活動,并且不會影響寢室其他同學。同時可以增加每個宿舍的物理空間,如多添置一些儲物柜、桌椅、水池等,每個學生獨立空間的增加會間接帶來心理寬容度的增加,這樣寢室人際關系的摩擦會相應減少。
3.豐富個性化的入學教育模式
針對“95后”高職院校學生因自我意識強、團隊意識淡薄、人際交往能力弱而導致的寢室人際問題,高職院校應重視這些問題,通過豐富入學教育內容、創新入學教育形式等有效措施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高職院校可以給剛入學的新生普及如何處理公寓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讓學生了解良好公寓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并掌握在公寓中與室友和睦相處的基本技能,培養和建立彼此間的良好信任關系,營造安全和諧的宿舍氛圍;在分享自我、接納彼此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公寓人際關系。同時,可以通過組織多項以寢室為單位的集體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其中,建構自己的寢室文化,從而培養學生對寢室的歸屬感。
4.健全科學的校園管理方式
首先要明確公寓管理在高職院校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高職院校應重視學生在公寓生活中的自我約束能力與自我管理方面的培養,設立學生園區的公寓管理委員會或者寢室自律委員會,并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每幢寢室樓的“樓長”、每層樓的“層長”及每間寢室的“寢室長”;定期召開會議,了解學生近期的公寓生活狀況,及時處理學生寢室存在的問題,從而把問題遏制于萌芽狀態;并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2]。針對寢室成員隨機分配的現象,可以開發室友篩選軟件,讓新生入學時填寫基本信息、興趣愛好、作息規律、大學目標等,根據這些條件人性化的組合寢室成員,真正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樣寢室矛盾會大大減少。
5.搭建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平臺
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短期改善并長期鞏固高職生公寓人際交往中的社交回避、社交孤獨與不良情緒等現象。除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之外,也可以倡導高職院校創辦針對高職生公寓人際關系的“朋輩咨詢”。所謂的“朋輩咨詢”就是借助學生朋輩之間的力量,運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實現與對方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達到給予對方心靈上的鼓勵和慰藉的效果[3]。“朋輩咨詢”更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利于建立彼此間良好信任的咨詢關系,通過與有心理困擾學生的日常交流,陪伴其走出心理困境。高職院校可以挖掘班級或公寓中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學生參加心理輔導工作,并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專業培訓,更好地發揮朋輩咨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福清, 蘭倩. 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問題及應對策略[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1, 26(1): 91-93.
[2]婁穎穎. “95”后大學生入學心理適應問題及對策研究[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 34(10):141-142.
[3]陳曉燕. 關于高職院校輔導員育人工作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 2016(6):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