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露 張余慧



摘 要: 本文運用問卷量表抽取284名大一學生調查研究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創新黨員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模式,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總分高于常模,且差異顯著;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總分上均無顯著性差異;文理科大學生社會支持得分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顯著性的差異且理科大學生較文科大學生獲得的客觀支持更多,而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總分上均無顯著性的差異;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概念方面有待加強;大學生的情緒及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問題。
關鍵詞: 社會支持 心理健康 黨員教育工作
一、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高校申請入黨的學生和黨員數量日益增加,而如何對大學生進行黨性教育,創新工作模式和方法顯得至關重要。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心理活動參與下進行的,隨著現代化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變化日益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學業、生活及就業壓力的加大使某些學生出現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不利于學生黨員隊伍的發展。針對當前大學生黨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大學生黨員的心理測量數據有的放矢地進行黨員教育,遵循心理特點創新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增強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實效性,是當前大學生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社會支持是近年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的科學概念和研究內容,其研究既有社會學意義又有心理學意義。社會支持是指建立在社會網絡機構上的各種社會關系對個體的主觀和客觀的影響力。社會支持從性質上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以及穩定的家庭或不穩定的社會聯系的非正式團體、暫時的社會交際等大小和可獲得的程度。這類支持獨立于個體的感受,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另一類是主觀體驗到的或情感體驗到的支持,包括個體在社會上受尊敬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對此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觀支持更重要,因為雖然感受到的客觀支持并不現實,但是被感受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而正是心理現實作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展。
我國學者肖水源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存在另一類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即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有些人雖然可以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這樣就失去實際意義的社會支持。人與人之間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別人的同時為別人提供幫助打下了基礎。因此他把社會支持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客觀的、實際的或可見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二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或情緒上的支持,主要指個體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三是社會支持利用度。
本研究以我校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我校學生社會支持現狀和心理健康狀況有全面的探究,具體包括研究探討大學生社會支持水平、與常模的比較、不同性別的差異,文理科學生的差異、尋求社會支持的主動性分析;大學生的自我認識、情緒、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為井岡山大學高校大一學生,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4份,其中男129人,女151人,4人未寫明性別;文科生104人,理科生180人。
測量工具采用由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三個維度。針對本次調查的大學生的特殊情況,對該量表做了一些修訂,如第4題“你與同事”的關系改成“你與同學”的關系;第5題“家庭成員”中得到支持和照顧的“夫妻”改成“戀人”,并刪去“兒女”一項;第6題、第7題將其中的“配偶”改成“戀人”,“同事”改成“同學”;并在第10題的團體列舉的項目中增加“學生社團”一項,進行重測后修訂的量表仍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題目答案分單選和多選,總分為十個條目評分之和;客觀支持分為第2、6和7條評分之和;主觀支持分為第1、3、4和5條評分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得分為第8、9、10條評分之和。另外,采用自編的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表,一并進行調查。
調查方式是對選取的大一學生集中進行團體測試,統一指導語,并要求被試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全部問題。對收集的有效問卷數據使用SSPS13.0 for window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1.被試的社會支持情況
2.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常模的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總分高于常模,且差異顯著。
3.大學生社會支持的性別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性別差異不顯著,不論是客觀主持得分、主觀支持得分還是支持利用度得分及總分均沒有顯著差異。
4.文理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差異比較
由表4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得分和客觀支持得分在文理系上無顯著性差異。而文理科大學生在對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上確呈顯著性差異(t=-2.305,P<0.05),理科大學生對支持的利用度高于文科生。
5.大學生社會支持的主動性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大學生在遇到煩惱時,56.3%的人只向關系密切的一兩個人訴說,而14.1%的在有朋友主動詢問時才說,只有23.6%的會主動訴說。大學生在遇到煩惱時的求助方式,有1.8%的靠自己,22.5%的很少求別人幫助,有時請求別人幫助的占52.1%,說明大學生更愿意求助他人。參加團體活動情況,2.5%的大學生從不參加團體活動,59.2%的大學生偶爾參加團體活動,可見大學生在主動參加團體活動,積極擴大交往范圍,尋找各種社會支持源,增加支持的質量和數量方面有很大提高。
6.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概念方面
統計分析發現,接受調查者中有26.7%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是自信的,有65.8%的學生認為自己時而自信時而不自信,而占總人數7.6%的學生反映自己不夠自信甚至常常感到自卑。
7.大學生的情緒及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方面
統計結果顯示,有22.5%的學生表示自己是快樂的,有58.4%的學生情緒趨于平靜,有近19.1%的學生反映自己主要處于郁悶、煩躁、迷茫等消極情緒狀態;36.2%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而感到受挫,有32.9%的學生反映目前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讓他們感到受挫;在人際交往方面,有53.8%的學生對自己目前的人際狀況表示滿意。
四、結語
①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總分高于常模,且差異顯著;②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總分上均無顯著性差異;③文理科大學生社會支持得分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顯著性的差異,而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總分上均無顯著性的差異;④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概念方面有待加強;⑤大學生的情緒及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方面還存在問題。
依照上面的調查結論,高校在對學生入黨前及入黨后進行教育時應依據學生黨員的心理規律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同時對黨員給予社會支持,提供給他們堅定的組織力量,進而創造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調動廣大學生黨員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黨建工作管理水平。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借鑒心理訓練,創新教育模式包括建立入黨學生的心理檔案、根據個性化特征進行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行為訓練、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等方法,在黨員教育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加深學生黨員的角色認知,提高學生黨員的綜合心理素質,增強黨員教育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陳新葉.合作教學對初中生學習動機、社會支持影響的對比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8(4):124-127.
[2]陳霞.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0:6.
[3]張勁松,肖文學.大學生黨員教育模式之心理行為訓練模式概論[J].教育與職業,2011(5).
[4]許珂,廖麗娜.大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培養[J].高教研究,2009(3):24-26.
[5]汪向東,忘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
[6]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2(2).
[7]肖水源.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1(1):184-187.
[8]Vaux, A. 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M].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1988:1-8.
[9]唐本鈺.中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關系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2.
[10]李勇.高中生學習動機內化水平及與自我效能、社會支持的關系[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高校學生黨員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實證研究——從創新學生黨員教育工作的視角”(JXGXDJKT.QN-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