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齊(天津市靜海區模范學校 天津 301600)
尚武視角下學校開展對抗性體育運動芻議
□ 王玉齊(天津市靜海區模范學校 天津 301600)
尚武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個偉大民族的重要品質。在和平年代培養整個民族的尚武精神主要借助于“形式化軍事”體育來完成。從“形式化軍事”體育的角度看,體育運動明顯的特征是體育項目的對抗性(競技性)。對抗性運動可以鍛煉學生拼搏進取等心理意識,集體對抗性運動還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等品德。以上心理與品德不僅是尚武精神包含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教育追求的目標。目前學校開展對抗性,尤其是集體對抗性運動存在很大的阻力。這就需要從其培養尚武精神的新高度,認識對抗性體育運動在學校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從而克服其中不斷出現的諸多困難。
尚武 學校體育 對抗性體育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回歸也被廣泛提及。其中包括久違的“尚武精神”。漢代的豪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當下流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尚武精神的回歸。尚武精神為中華民族固有,但是宋代以后中國主流文化的精英們卻逐步失去了他。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與此同時文化精英們的身體素質也隨之下降,文弱書生就是他們形象的典型代表。尚武精神欠缺使得中國主流文化失去了強有力的保護,給中國文化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近代以來更是造成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換回并弘揚我們的尚武精神呢?
新中國成立之前連年戰爭,使得我們不得不在戰爭實踐中鍛煉尚武精神。當前依靠軍事行動培養整個民族的尚武精神不切實際,我們只能求助于實踐的“形式化軍事”體育。體育與尚武關系密切。在冷兵器時代,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對冷兵器的使用掌握,往往決定著戰爭的勝負。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一些體育項目也與一定的軍事技能有關。如,標槍,射箭,射擊,馬拉松等。在西方體育未普及之前,匱乏體育運動的中國人,一度把振興武術當作強種保國的手段。“精武體育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孫中山先生也為之題詞“尚武精神”并指出“蓋以振起從來體育之技擊術,為務于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民族危機的緩解,今天我們似乎淡忘了中國文化中尚武精神的不足與革命先賢的期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魔咒在學校教育中揮之不去,學校仍普遍存在漠視體育的現象!這是令人特別擔心的。
不過當今社會也似乎注意到學校漠視體育的弊端,力圖加以改變。一方面把體育成績納入升學評價,另一方面一些媒體與專家也開始對社會和學校在體育方面的消極態度與做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這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是,從尚武或是“形式化軍事”體育角度看,學校開展體育教育的內容及指導思想也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下面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加以說明。
足球是令中國人又愛又恨的運動。在國家大力支持下,一些地區也采取一些推進足球運動的實質行動。但是,也發現一些讓人疑惑的做法。如各地中小學推廣的“足球操。”
足球操設置很讓人疑惑,總覺得它哪里不對勁兒。那么表面看也是體育鍛煉的足球操主要問題出在哪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從尚武角度把“形式化軍事”體育分成三個層次:(如圖1)

圖1
依據上圖可知:“形式化軍事”體育的第一階段是自我鍛煉。自我鍛煉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其中也伴隨著對孩子堅持、毅力的培養。不過良好的體魄只是奠定尚武的基礎。堅持、毅力只是“尚武精神”的一部分。因此把這一階段稱為初級層次。
第二階段:競技對抗。除了擁有強健的體魄外,具備斗爭、對抗心理、意識和思想、策略同樣是一個尚武民族必備的特質。對抗性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在對抗中更能鍛煉參與者的斗爭意志和心理。這些品質更符合“形式化軍事”體育的內在要求。不久前日本教育出現一個新聞:體育課開設“拼刺刀”課。現代戰爭中刺殺的作用已經不十分重要了,但是我們要關注于刺殺競技對學生對抗心理,對抗意識等精神方面的培養。對于歷史上長期缺乏尚武精神熏陶的中國人,在學校普遍開展對抗性體育運動更為必要。下面我們舉一個近代教育的例子具體說明。
清華學校是中國成立較早的近代學校,對中國近代教育有著獨特引領的作用。受宋以后傳統文化的影響,清華學校開始也不重視體育。因此當時清華學子與傳統中國讀書人一樣多是弱不禁風,由于體力不支,留學美國以后,中途回國的有,人客死他鄉的也有……
1914年,清華狠抓體育鍛煉,實行“強迫運動”。時間一到學校就把教室、圖書館、宿舍全部鎖起來,可是仍有同學躲到樹下或墻角偷偷看書。外國教員(約翰)把他們一個一個找回來。約翰常對同學說:“要好好鍛煉身體,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勁、要去干。外國人打棒球,你們也去;外國人踢足球,你們也去;不要給中國人丟臉。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別人一發狠你就害怕;別人一瞪眼你就哆嗦。”這種精神,后來總結出一句話:干到底,絕不松勁。(“Fight to the finish,never give in。”)
第一次讀到上文不禁掩卷長思:“別人一發狠你就害怕;別人一瞪眼你就哆嗦。”這是身體上孱弱的反應,也是精神孱弱的反映。一個人精神的強大同樣也需要強健的體魄去承載,而強壯的體魄和強大的精神完全可以通過參與體育運動獲得。其中體育對抗性對于人強大精神的鍛煉,更是之前簡單體育鍛煉無法做到的。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約翰提到的體育特指“打棒球、踢足球”,這兩項運動都具有高度對抗性。從尚武精神角度,我們還可以把 “Fight to the finish,never give in。”翻譯成“戰斗到底,永不放棄”。除此之外,對抗性體育運動還會給我們更多的精神財富,諸如正義感、必勝心、無敵的氣魄、忘我的精神、超人的意志等。這些不正是我們學校教育所要追求的嗎?
按照對抗強度不同對抗性體育項目也分幾個層次:(1)非面對面對抗,如田徑項目;(2)面對面非貼身對抗,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3)面對面貼身對抗,如籃球、足球等。按照對抗強度不同體育形式對抗強度不同也分幾個層次:一般訓練;訓練性比賽;正式比賽;大型比賽等。可以想象對抗性程度給學生帶來精神體驗也不相同,學生們獲得心理鍛煉也就不同。所以真正提高對抗性開展的體育項目和形式也是有選擇的,從這一個角度看目前學校體育開展的不足就十分明顯了。
第三階段:集體對抗。除了得到前兩個層次的成果以外,又增加了團結、協作。這種團結協作對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因為戰斗,戰爭是高效競爭,更體現或是依賴集體競爭的高效性。在真實斗爭中集體與集體之間的對抗更為普遍,也更為有力量。因此,團結與協作精神是尚武精神更高階段的代表。古代一首戰歌——《國風·秦風·無衣》就歌頌了戰爭中友誼、團結、協作。對殘酷的戰爭如此,面對同樣遵循叢林法則的國際競爭也同樣如此。近代以來為了救亡圖存,嚴復先生開出了一系列救國良方,其中他強調在適者生存的競爭中團結、協作的集體尤為重要。于是他提出了“群”的概念。他指出唯有互相協作,兼顧群己,從而克服一盤散沙似的個人奮斗所存在的缺陷。如今團結與協作是我們當前所提倡的美德,我們如何獲得這些美德呢?
團體對抗性體育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以上文提到的棒球運動為例。作為一種集體性、對抗性很強的球類運動,棒球隊員之間既強調個人智慧和才能,又必須講究戰略戰術,互相配合。隊員之間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又必須主動配合,相互服務,必要時為顧全大局,個人要甘于犧牲自我。在棒球運動中人們很自然地通過自己親身實踐和內心體驗完成相關道德修養的自我教育。除棒球外,諸如足球、橄欖球等其他集體對抗運動也同樣會殊途同歸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為代表的尚武精神。反觀我們目前的學校體育重點大都只停留在強身健體這一低層次上,反而漠視更高層次的對抗性,特別是集體對抗性體育運動。把集體對抗性的足球運動異化成自我鍛煉的足球操就是以上做法的極端表現。這樣的做法直接剝奪了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和內心體驗完成自我精神磨礪的權利。這與目前學校的道德教育通常以口頭說教進行對比,其效果高下立判。真是“道在邇而求諸遠”,這種落后的現狀必須要加以改變。
但是,相較于較低層的體育運動,學校在開展集體對抗運動中會遇到更大的阻力。比如:(1)對抗性體育傷害頻度會大幅增加;一般體育發生學生傷害已經對學校開展體育教學的積極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對抗性體育相較于非對抗性造成傷害的概率更大。這會給學校開展集體對抗性體育造成更大阻力。這種阻力不僅僅來自家長、社會,恐怕還會來自于更加強勢的政府部門。事實上以《侵權責任法》為代表的法律法規還是較為完備的,足以應對來自于社會上的阻力。現在主要問題是我們行政機關,甚至司法機關出于種種原因沒有依法保護學校合法權利。所以,要開展好對抗性體育運動,首先應該給學校教育,尤其是體育教育一個公平的法律環境。另外,我們還要注意的是:無論學校多么科學規范管理也不可能完全杜絕校園傷害發生。因為事故可以避免,但風險客觀存在,不可能消除。既然風險不可消除,可以進一步完善校園傷害保險以最大限度的分散風險。這樣可以有效緩解校園傷害中家長與學校之間高度緊張與對立,也可以減輕因社會對學校過高道義期待而產生的社會壓力。
(2)由于對抗性體育訓練特殊性不宜大量在體育課中開展。如果開展還會干擾日常體育教學。所以對抗性體育一定要另辟蹊徑。目前學校社團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學校社團除了有時間保障之外,還可以得到國家一定的經費保障。另外,社團自由申報還可以保證學生參與的興趣。
再有,開展集體對抗性運動還會給學校帶來更多管理和組織成本。集體對抗性運動訓練難度加大,需要更專業教練人才。開展集體對抗性運動需要標準化、較大的場地。開展集體對抗性運動就離不開比賽,這就更需要更多、更專業的裁判人才。如此等等。如此多的困難,怎么克服呢?
克服困難需要決心,克服困難的決心大小取決于對問題認識的高低。目前學校之所以普遍漠視對抗性運動的開展,主要是由于我們對于“形式化軍事”體育的作用認識不足。比如:通常我們都會認為體育如玩耍一般可有可無,或是認為體育強身健體就可以了;再高些認識也無外乎“更高,更快,更強”或是什么“友誼第一”、“重在參與”等等。而我們很少從尚武或是“形式化軍事”體育的角度認識對抗性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獨特價值。把足球運動異化成足球操就是以上思想意識的極端例子。這種現象與中華武術命運有些相似。隨著對抗性逐步消失,久而久之武術也大都套路化,繼而體操化了。這樣的武術已經不可能承擔起中山先生期望以之“強種保國”的重任了。因此,只有從培養學生尚武精神這一高度,才會認識對抗性“形式化軍事”體育所蘊含巨大的教育價值。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來克服開展對抗性體育運動中不斷出現的種種困難。
[1]季朝新,劉俊一.論體育尚武精神[J].體育文化導刊,2015,10.
[2]趙洪剛.解析孫中山精武本紀·序的體育思想[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
G80
A
1006-8902-(2017)-1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