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珠??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就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這也是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去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教學活動,直接起作用于學生的思維呢?本文作者從創設問題的情境、發揮學具的功能、抓住錯誤資源、打破思維的束縛等方面來闡述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創設問題情境;發揮學具功能;抓住錯題資源;打破思維束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考察一些教育論著對數學教育本質的問題論述,他們一致地認為:“數學教育是關于思維的教育,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那么,由此可見,教育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就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這也是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那么,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在為學生傳授知識,解開難題的過程中,如何去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教學活動,直接起作用于學生的思維呢?筆者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歸納得出以下一些方法與策略,與廣大讀者共同學習、互相探討。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思維積極性。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家鮑波爾曾說過:“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設各種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對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讓學生自己去探求問題。這樣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帶著經驗,自己去探索,就會呈現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情境。
課伊始,我先出示我在課前拍攝好的兩張照片,讓學生猜猜照片中的地方是哪里呢?
學生很快就能認出是現在的這間教室。于是,就這兩張照片,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咦,奇怪,不都是我們現在的這間教室嗎?那為什么照片拍起來會不一樣呢?
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這個問題激活了,思維立刻活躍起來。
此時,我因勢利導,讓孩子們仔細觀察教室,和圖片作比較,然后分小組討論,說說看法。
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原來是拍照片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拍出來的角度不同,照片也就不一樣。
師: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細心的學生會發現,可以從教室的桌椅、設施等方面來區分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從而判斷拍照人是站在教室的前面還是后面。
這樣的教學設計,通過問題情境的設計,能夠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探索中來,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 發揮學具功能、促進思維發展。
課堂上,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效率”,喜歡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希望通過學生按部就班的動手實踐之后,盡快地取得與教學預設相符的結果。教師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能達到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相一致,但卻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將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擴展。與之相反,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渠道、多方面地為學生提供多種學具,充分發揮學具的功能,讓學生在做中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過程如下所示:
(1) 初步感知角。
找出圖片中的角。
(2)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這尖尖的就是角的頂點。
師:這直直的兩條線,就是角的邊。
(3) 做一做,変出角。
師:同學們,角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現在就讓你們當一回魔術師,用老師給你們帶來的這些小物品,變出角,好嗎?
學生用小棒、圖釘、吸管、鉛筆、毛線等學具拼一拼,做一做角。
成果交流展示:
生1:我把兩根小棒放在一起,做成了一個角。
生2:我用一枚圖釘和兩根吸管,把它們釘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角。
生3:我用一支鉛筆,還有一根毛線,拉直了,就做成了一個角。
……
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沒有將角的頂點、邊直接畫出來讓學生認識,而是通過學生動手摸一摸,自己通過親身感受,得出并認識角的特點。
在“拼一拼,做一做”的環節里,孩子們通過自己帶來的學具,自由選擇學具,任意組合,拼出角,這樣多種多樣的學習材料,極大限度的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思維被真正的激發出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三、 抓住錯題資源,發展學生的思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不足為奇的,一位教育家曾說過:“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學習就是在不斷出現錯誤、不斷糾正錯誤中前進的,克服了錯誤,就會取得勝利和成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靈活運用教學機智,及時捕捉在課堂上生成的一些錯誤資源,并充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巧妙地進行深入的比較和辨析,就會讓錯誤錯出精彩,錯出美麗。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行與平移》一課時,我的教學過程如下所示:
課件演示小房子平移的過程。
師:大家仔細看,小房子是怎么運動的?
生:小房子是向右平移的。
師:那你們來數一數,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幾格呢?
生匯報數出來的結果。
師:老師很高興大家都能認真觀察,積極動腦筋思考,那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數的?
生1:我認為是向右平移了4格,因為小房子移動前后中間空了4格。
生2:我認為是向右移動2格,因為小房子的房角中間空了2格。endprint
生3:我認為是向右移動6格。因為小房子左邊的一條邊,移動后,前后正好走了6格。
……
師:那到底是誰說的最正確呢?我們還是自己親手做一做。
生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動手操作。
師指導:可以根據它們一個對應邊或對應點來判斷。
學生匯報:小房子是向右平移了6格。
師:現在你們再想想剛才你們是怎么數的呢?為什么會數錯了,是哪里出了錯?
生討論交流、匯報。
生1:小房子左邊的一條邊在平移前后的空格剛好是6格。
師小結:對了,像這樣的方法,就是找“對應邊”,判斷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除了可以找“對應邊”,還可以找“對應點”。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用多種方法數一數小房子平移了幾格,而這些正確的方法之所以能夠找到,是在同學們發現錯誤中,一步步探索得出的,掌聲送給善于發現錯誤的我們!
四、 打破思維的束縛,發散學生的思維。
學生以前形成的一些知識、經驗、習慣等,會使他們形成思維定式,影響他們對于新問題的分析和判斷。我們必須學會打破固有思維框框的束縛,跳出思維定式。
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往往看到“誰比誰多”就想到用加法計算,看到“誰比誰少”就用減法計算,看到“誰是誰的幾倍”就用乘法計算。而這些方法,到了中年級,就不行了。
例如:文具店新到了100本日記本,是新到的筆記本的2倍還多6本,文具店新到了幾本筆記本。遇到這樣的題目,學生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往往會列式為:(100+6)÷2,而正確的列式應該是(100-6)÷2。
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是由于學生受已有的解題方法的影響,形成一種依賴性,要突破這樣的思維定式,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深入的解讀教材,既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做好學前的準備工作,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對比練習,通過增加對比練習,幫助學生消除思維定式給他們帶來的影響。
總而言之,最優化的思維課堂,應當是教師巧用問題的情境、發揮學具的功能、抓住錯誤資源、打破思維的束縛,充分激活、深化和發展學生的思維狀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存明.小學數學教學問題與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 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小學數學“做中學”教學案例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