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見女??
摘要:課堂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材的組織必須突出教學重點,圍繞教學重點合理安排作業,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抓準重點;合理安排作業;訓練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開發、空間思維樹立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準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水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要求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率。遵循這個理論,課堂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材的組織必須突出教學重點,圍繞教學重點合理安排作業,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根據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這方面的做法和體會。
首先,要抓準教學重點。數學具有思維之美,很多公式、定理都是前人在辛苦摸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很多時候,教學的重點不是對公式、定理的背誦記憶,而是對其推導過程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尋根溯源,了解公式、定理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地抓住重點,理解消化。
例如“圓的面積計算”,有些老師直接給出面積公式,學生按公式計算。這樣,教學重點是“計算”。其實本課題中用到的計算技能都是學生早已掌握的,不是本課題的重點。本課題的教學要求是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重點應放在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上。我是這樣教的:
第一步,操作。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硬紙片做的圓,讓學生通過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學生拼出:
第二步,提問題:我們已經知道: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能夠得出圓的面積公式嗎?
第三步,觀察和思考:(1)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什么?寬相當于圓的什么?(2)拼成的長方形面積和原來的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伴隨著觀察和思考,教師逐步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
圓的面積=πr×r
圓的面積 S=πr2
第四步,口述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先看著圖形和板書敘述,再讓學生在腦子里想著圖和板書敘述。這里,操作拼圖是口述的基礎,板書是口述的“提綱”;在腦子里想著圖和板書,則是運用表象進行思維。這樣教學,學生思考有據,思路有序,因而思維流暢,對公式理解深刻,記得牢,又借助形象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合理安排作業,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作業是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學生課后也能進行復習鞏固知識的手段。只不過,在傳統教學的思維模式下,作業成了學生沉重的負擔,書山題海,重復率很高,對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相反地,過于繁重的課后作業,不但對學生的身體不好,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挫傷。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根據課本內容,合理安排作業,做到少而精。
所謂“合理安排作業”,有幾層意思。一要環繞教學重點安排作業;二要針對學生的難點練習;三是練習要避免機械重復,加強思維訓練;四要考慮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
例如,圓的面積計算,教學重點是“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我們安排了口述公式推導過程的練習。對于一件事件,想清楚了才能講清楚。我們就用“講清楚”來幫助學生“想清楚”,用“說”來訓練“想”。
又如:教學小數乘法,重點是處理積的小數點的位置。為了突出這個重點,設計這樣的練習:
因數161.61.60.160.16
因數990.90.90.09
積
學生短時多練,反復思考,加深了對法則的理解。
對于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教學時教師要作必要的解釋,然后組織專項訓練。例如比較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一件商品,打折后售價84元,比原價降低了12元。降低了百分之幾?”及“某連鎖店十一月份營業額34.5萬元,比十月份增加了4.5萬元。增加了百分之幾?”學生對題中的問題很難理解,而這是解題的關鍵。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題中的問題的:“降低了百分之幾?”是“什么比什么降低了百分之幾的?”,“降低的錢是什么的百分之幾?”;“增加了百分之幾?”是“什么比什么增加了百分之幾的?”,“增加的錢是什么的百分之幾?”。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降低的錢是原價的百分之幾?增加的錢是十月份的百分之幾?
接著,我安排了分析數量關系的專項訓練。如把“實際比計劃超額完成了百分之幾?”轉化為“超額的是計劃的百分之幾”;把“現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幾?”轉化為“提高的效率是原來的百分之幾”等等。這樣訓練,把發展了的數量關系牽回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軌道上來,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復雜的問題簡明化,加深了對新的數量關系的理解,提高了解題能力。
課堂作業的安排,既要有適當的量,又要注意節省時間,這就要提高課堂聯系的“密度”。我教“圓的面積計算”時,在學生對圓的面積公式理解后,設計了“看表格,聽要求,寫結果”的訓練。如:
半徑(厘米)5346
直徑(厘米)121620
面積(平方厘米)
半徑是5厘米的圓,面積是多少π?結果是多少?直徑是12厘米的圓,半徑是多少?面積是多少π?結果是多少?等等。
這樣安排,學生練的機會多,花的時間少,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綜合來看,小學數學的思維訓練依然存在耗時低效的現象,思維訓練沒有到位,教師比較注重的依舊是思維結果,尤其是思維結果的正確性和統一性。教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摸不到思維的門路和方法,沒有點燃自己探究的火花,這是相當被動的局面。經過抓住教學重點和合理布置作業的方式,筆者所教的學生有了一定的進步,他們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提升了數學思維的素質。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認為,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和手段:
1. 教師適時引導,激發學生思維動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動機是人們“因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它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讓他們產生這種內在的需要,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才能點燃學生思維的動機呢?這就需要教師苦練基本功,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出發,挖掘運用教材中的知識因素,最好是能將思維訓練與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相結合起來,讓知識更實用、更具體,這樣學生就會覺得知識是有用的,就是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想更好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由此產生思維動機。當然,這也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允許學生適當犯錯,切不可在剛剛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望之后,就不敢放手,又回到教師“一言堂”的老路上去。
2. 教師主動總結,摸清學生的思維脈絡
認知心理學家指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寓于知識發展之中的。”在教學中,對于一個數學問題,既要考慮它的本身,又要考慮與之相關的知識。教師屬于學生思維的引導者,這就需要教師主動研究教材,將知識環節貫穿整合,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個通盤清晰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思維,形成自己的知識脈絡結構。這樣知識脈絡的構建,就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極好鍛煉和提升,容易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清晰、理性。學生會慢慢找到思維的起點、重點、轉折點,抓住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同時,教師通過觀察和提問檢查等方式,也能找到學生思維的障礙,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點撥、幫助。
3. 教師“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方法比結果更重要,數學本身也是具有很多較為優秀的方法的,也適合用來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比如假設、求同、存異、最優、數形結合,等等方法,都是比較經典實用的。在科學合理的思維方法指導下,學生學起來就容易收到效果,事半功倍。
總之,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靈魂,只有優化教與學的各個環節,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才能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促進學生學得扎實、學得靈活,真正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