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霞??
摘要: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到處可以看到信息技術的影子,較之于其他學科而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特征十分顯著。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格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教師引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方式。并且,教師的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大成長空間。如何使信息技術課程達到教學目標,成為學生喜歡的學習對象,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
關鍵詞:興趣;多媒體;效率
信息技術和新課程之間產生了互動,學生的喜好、社會的言論、學校的約束和家長的強求都給教師素質的提高產生了新的壓力。社會科技得以快速前進的歷史條件下,學生的求知欲也在迅速膨脹,作為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從這些角度去思考,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使課堂效率最大化,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己喜歡的知識,調動學習興趣。現把個人反思和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 布置適當的教學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不是在課堂中讓學生隨心所欲的自己上網,這種理解信息技術課程已經是曲解了這門課程的真正含義。現實的課堂教學中,通常我會在周一早上提前布置好教學任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思考和完成;每個星期的任務都有所區別,使得學生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每堂課都帶著問題和任務去學習,而且參照教師的教學計劃來制定適合自己學習情況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建立在對學生接受能力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通常的任務難度適中,既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使之能夠獨自主動做好教學任務,又不會打擊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疲于應付功課,任務高難度的作業是無法完成的,更有甚至在上課期間玩起游戲來;但是,難度過低,也會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學生毫不費力就可以做好功課,那么就無法很好的領會本章教學任務設計的真正意圖,也無法很好地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得學生認為教師的作業過于簡單,不需要動腦就能做好,反而使學生忽視新的知識點和教學內容,達不到教學目的。
例如:在對Excel的功能和應用進行講解時,學生因為上堂課已經對Excel軟件有了大致了解,在第二節的這個課程中,我對學生說:“在上一節課程中,我們學習了Excel的部分基礎知識,這節課需要使用上節課的相關知識,并深入進行了解和拓展,所以,今天的課堂任務是要在各個知識點理解的前提下,對標題跨列進行居中、合并單元格、調整邊框和字體顏色、做好邊框線等,同學們可以邊做功課邊參與討論,高質量地完成此次教學任務。”
此次設定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但涉及內容較多,諸如字體顏色變化等功能,多數學生隨堂就已經能夠熟練掌握了,因此這一塊的難度不是很高,大部分學生都會完成;而主要的難點就是在于底紋、標題跨列居中和合并單元格的設置,我發現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的同學對其不是太了解,他們面對陌生的操作十分反感,有的表現極為謹慎,所以,我主張要學生憑借自己所學自主進行功課的完成,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如果學生們在具體操作時遇到的問題比較集中,就可以借助案例給同學們進行詳細解釋,學生們就能夠借助案例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二、 認真做好課前備課工作,積極利用多媒體工具來更好開展教學工作
初中階段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任務并不重,一個班級每周只有一節信息技術課,所以,老師需要充分做好備課,將更加精彩重要的教學內容以最簡單、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短時間使學生得以掌握,使其理解教學側重點。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每堂課教學任務目標,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必須在每堂的開始,深入地對教材進行分析,明確知道每章教學任務的重點、難點,哪些內容是可以簡單介紹的,哪些內容是要花時間來向學生重點介紹的,因此,教師的提前備課在這個環節就必不可少,教師在備課的這一環節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方便和快捷的特點,在網上進行一些教學資料的搜索和查詢,查找到最適合本堂課程的參考資料,并且在這一前提和基礎上對資料進行修飾和補充,設計出適合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料。
我們還對Excel的功能使用進行舉例,教學目標希望學生能夠使用部分基本的函數應用,利用函數來對Excel的數據進行求和、求平均等操作,在了解到教學重點后,我就在網上查詢了一番資料,在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和百度文檔(http://file.baidu.com/)等大型網站中來下載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自己對下載的資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照單全收,而需要將課堂教學特征作為參考對內容相應糾正,將與要求無關的知識不予理會,而是重點攻克課堂要點。對七年級興趣小組報名進行統計表的制作時,我提出要使用求和、求平均、求所占百分比等要求,使知識點配合教學內容,同時結合上堂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小幅調整教學側重點和內容,制作更切合實際的教案。教師把設計好的教學資料保存在自己的教師端,在上課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的教學工具,把教學資料發送到學生的學生機器上,使學生能參照教師的安排進行學習;學生在實際完成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把操作步驟的關鍵點通過文字的形式發送到學生機器上來,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步驟中的關鍵點;多數學生都感到吃力的問題,教師需要集中性的講解,通過在電腦上實時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總結問題和難點,也能在最短時間將教師的解釋傳達到學生手中。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將互聯網上的資源進行分辨然后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發揮網絡的資源優勢,制定出適合自己教學特點的教學任務來,并且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使自己的課程更加形象、易懂的讓學生接受。
三、 合理把握課堂的教學秩序,營造學生積極學習的教學氛圍,從而來合理地把握整個課堂的教學氛圍
對于比較沉悶、學生不喜歡積極發言的情況下,教師應該通過言語、個別輔導等形式,盡可能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習情緒,使學生產生自我主動的意識,將整個課堂學習節奏調動起來。endprint
例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我發現了同學們在遇到了問題后,會出現了互相討論問題這一現象,有些同學會去請教左右旁邊的同學,或者自己去觀看別人是如何去實際操作的。學生積極探討和交流是可取的學習行為。我經常教育他們:“同學們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假如遇到難點或者哪些地方不知道如何下手,可以小范圍內的互相左右討論,但是嚴禁同學們在教室大聲喧嘩來進行交流,更不允許同學私自離開自己的位置,不允許在課堂上跑來跑去。”
在這個互相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要嚴格的控制好學生的紀律,這個過程很容易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搞活,但是也很容易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搞的亂哄哄,出現了學生在課堂上跑來跑去和大聲喧嘩的現象,因此,在討論題目的過程中我就告訴學生們,不能離開自己的額座位,并且禁止大聲的喧嘩。在這個大的前提基礎上,我就讓學生自己去獨立動手操作,允許他們互相之間進行討論。特別是上到學生操作比較多的課程的時候,教師要特別注意整個課堂的教學氛圍,從而有助于教師把握整個課堂的教學秩序,從而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教學知識點。教師借助于掌控課堂規范紀律,能夠及時把握學生注意力,向教學活動中轉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學到應學的知識。
信息技術的教師要想將自己的所學正確全面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將教案的知識側重點和教學任務很好地傳遞給學生,怎樣構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好課堂互動,這對教師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第一,教師首要做的工作就是預計知識教授的難度和學生接受的程度,匹配相應的教學計劃;第二,充分利用課前時間做好備課任務,在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普及下,信息技術課堂氛圍更為活躍,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工具也更加豐富;第三,有步驟地掌控教學進度,創設出符合學生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努力使每堂課都有所收獲,不僅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學方式是否科學,學生還可以收獲更多有用的知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強調主體能動地位,獲得學習的滿足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Z].中國教育信息化,2001,(2):5-7.
[2]趙艷輝.發動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習主人[J].小學計算機教育,2004,(2).
[3]鐘啟泉等.為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