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斯
語文教學,不僅承載著中國文化傳承的使命,更應該體現學生的個性之美。而智慧課堂就是一條走向“個性美”的特殊通道。
一、智慧課堂模式成就學生的語文個性化學習
一是智慧課堂概念解讀?!冬F代漢語詞典》對“智慧”的定義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而《劍橋英語詞典》則將“wisdom”(智慧)解釋為“利用知識與經驗做良好決策判斷的能力”。馮鍥的《智慧說》將“智慧”解釋為:“智,法用也;慧,明道也。天下智者莫出法用,天下慧根盡在道中?!庇纱丝梢钥闯?,“智”能讓人獲取事務的表象,而“慧”能使人獲取表象下的真相?;诖?,可以把“智慧課堂”理解為:在融合了信息技術的學習環境中,通過教師施展高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在“智”的層面提供適宜其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教學內容,最終使學生由“小能”逐漸發展成“大能”,實現人才的培養。
二是語文個性化學習是時代的教育需求。個性化具備自主性、獨特性、創造性三大特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的學科,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自主發展的基本能力,培養和提升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為目的。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創造性。所以,語文教學只有朝著個性化的方向探索,才能培養出有語文素養的學生。
三是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現狀。目前,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十分普遍。但如何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應該是語文教師力求達到的目標?,F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存在信息技術使用不當的情況,與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追求南轅北轍。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使用,目的是通過構建信息化的學習環境,通過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其特征是“自主、探究、合作”。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得以實現。
四是智慧課堂的技術特征能實現語文學習的個性化。智慧課堂應用資源分層共享、實時內容推送、學習情境采集、智能學習分析、即時反饋評價等技術,促進了學習模式變革,實現了語文學習個性化的追求。
在智慧課堂環境下,教師可根據教學目的和對象對資源分層分類,不受時空限制;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和注意力等學習狀態,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支持學生的自適應學習和全過程學習。
二、智慧課堂環境下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探索
以下將結合三個課例討論在智慧課堂環境下語文個性化教學設計的思考。
1.以教學目標為主,技術手段為輔的設計方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是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景,通過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自主學習。其中最重要的是設計好教學目標,并在結合學情的基礎上進一步分解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把握教學重點。
例如,在設計粵教版必修2《與妻書》一課時,筆者使用“天聞Aischool云課堂”系統中的微課、QQ討論群、視頻等功能,而這些手段的運用又是建立在對教材充分探究,對學情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的。
(1)《與妻書》的教材分析。從文章體式上看,該文為書信體。書信的本質是應用文,其特點在于根據需要而寫作、寫作對象明確、出自個人真心之言,而且語言得體、格式模式化,其目的在于交流。筆者將理解林覺民寫此絕筆書的心境確定為文章的教學重點,利用還原法,把《與妻書》的原版圖片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入文本,還原林覺民寫此絕筆書時的情景。
(2)《與妻書》的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已經具備基礎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隨著不斷學習,這種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而且該文是一篇近代作品,語言文白相雜,字面意思的理解難度不大,所以學生可依靠工具書課前預習,掌握文義。
總的來說,在智慧課堂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應嚴格遵循的思維路線是:充分分析教材與學情—明確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技術功能。
2.學習情境的創設,因教學內容的不同而區別對待
語文課程強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創設接近于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筆者在觀摩東山培正小學陳蓉老師的課例《矛與盾》時,課堂上有這樣一個情景:在“拓展”這一環節中,四人小組通過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完成了一份高質量的產品發明介紹書。Aischool 系統中教師推送的學習支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開啟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通過新技術,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了尊重,實現了個性化學習。這使筆者深切感到,做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創設好教學環境,能達到“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
3.在課前、課中、課后創設課堂情景
課前的信息采集,課中的分層推送資源和個性化分組討論,課后的雙向評價拓寬資源,在這三個環節中都可進行課堂情景的創設。
以《閱讀,讓思想站在高處》閱讀寫作系列課程為例,筆者利用智慧課堂的功能,設計了一個循環模式的課程:運用—思考—閱讀—交流—分享—整理—運用。
課前,筆者利用資源推送功能進行分組、抽簽、思考,讓學生把對本組話題的思考發表在“學生空間”中。先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再進行閱讀借鑒。
課中,推送一個分組的研討,學生打開相應的文章進行閱讀,把自己的精讀筆記拍照上傳,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把獲得點贊的每組精讀筆記作為代表向全班推薦,同時進行“跨組交流”,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所有的閱讀文章。
課后,學生可以把課堂上來不及分享的內容繼續在群中交流,這不僅是對知識的鞏固,更是把有限的課堂進行無限地延伸。
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創設情景,涵蓋了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
三、對智慧課堂環境探索的反思
一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雖然有了智慧課堂的環境,能提升課堂容量、打破課堂時空,但課堂的流程還是一環緊扣一環,呈現的還是教師的“預設”。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的閱讀教學更是如此,如何利用智慧課堂來保護學生的多元化閱讀感悟是值得教師們思考的問題。
二是三個“轉變”的思考。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廣大教師應追求“加快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為轉變”“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而智慧課堂下的語文個性化教學探索之路離這三個“轉變”還有一定的距離。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