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教育的宗旨是引導和促進人的發展。學校教育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而學生發展的實質又是基礎素質、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主要包括品德素養、學習素養、創新素養、國際素養等方面的發展,是各種教育與文化因素整體和系統影響的結果。然而,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課程與課程文化的影響,才是最核心與最關鍵的。
一、樹立課程育人的教育教學意識
課程是為了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設定的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體系。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是學校實現立德樹人的載體和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保障。
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價值性影響、文化性影響,是整體性影響、系統性影響,是互動性影響、自構性影響,是發展性影響、建設性影響。課程育人是課程的核心價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本質是促進學生心靈成長,而課程又是學校教育的核心。
學校課程一般分為學科課程、價值課程、實踐課程系列;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系列;主干課程、綜合課程、特色課程系列;顯性課程、隱性課程、潛在課程系列。不同的課程類型有著不同的功能,共同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學科課程、主干課程指向學生的基礎素質、核心素養的發展;特色課程、綜合課程指向學生的個性素質、綜合素養的發展。這些課程相輔相成,合力聯動,共同促進學生基礎素質、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
基于學校特色資源,為了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的發展而實施的校本性特色課程,是國家課程、學科課程、主干課程的延伸與補充。校本性特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不僅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也是營造學校特色品牌,增強教師課程意識,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措施。課程意識是教師在課程決策、開發、實施、發展中的信念與設想,是對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的認識與理解,是教師在課程活動中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思考與想法。
為提升學校品質,打造學校特色品牌,增強教師課程意識,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廣東省廣州市第十六中學根據自身特色及優勢資源進行課改,開發和實施了校本特色“君武課程——人文科學道德融通課程”,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總體思路是:確立人文科技融通課程理念,促進高中生綜合素質發展;構建融會貫通的校本特色課程體系,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系統實施校本特色課程體系,分類逐步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
二、開發校本特色的“君武課程”資源
廣州十六中原名廣州培桂中學,“君武課程”之名取自其前身首任校長馬君武先生提出的“真精神”教育思想及“求真、愛國、尚美”的教育主張。在八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逐漸形成了“至真教育”,努力培養具有尚真、求真、行真品質的“至真”之人的辦學理念和學校文化特質——“至真”文化。
馬君武的“真精神”教育思想充滿時代的激情,愛國、救國、興國是“真精神”教育的主題。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更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學校校園文化和師生行為中的“尚真”氛圍、 “求真”態度、“行真”活動,時時處處都體現了對“至真”文化的追求。可見,“至真”文化為“君武課程”的開設奠定了基礎。
在此基礎上,學校構建以“真”為核心的特色主題序列,目的是通過實施“真”課程系列,實現以“君武課程”培育學生的“至真”品質 。“尚志求真、博學愛真、科學行真”為課程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學校設置了“弘志尚真”“博學求真”“揚美行真”的人文、科學、道德融會貫通的三大課程系列。
三、構建人文科學道德融通課程體系,
促進高中生綜合素質發展
“君武課程”著重培養高中生的主體探究能力、合作體驗能力、創新發展精神等綜合素質,促使其多方面協調發展。“君武”人文科學道德融通課程,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整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通過開發多元化特色課程體系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整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以課程觀為指導,通過構筑富有個性、多樣化、開放的課程體系,實現學科課程與綜合性課程、實踐活動類課程的有機統一。在這一思路的引導下,學校先后建立起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和綜合實踐類等專修課程,為學生多元化素質發展搭建了一個寬廣的平臺,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君武課程”以校訓“志勤嚴美”為驅動,設置“尚真”“求真”“行真”三大系列課程。“尚真”課程系列以“志”為導向,激勵學生求真,培育學生尚真的人文情懷,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求真”課程系列以“勤”“嚴”為路徑,引導學生踐行科學探究精神,培育學生求真能力,激發學生求知潛能。“行真”課程系列倡導學生以德為美,以真導行,立至真之品,行至真之事,做至真之人。
“君武課程”是學校“以‘至真育人,育‘至真之人”辦學愿景的具體實踐,涵蓋了學校自主開發的一系列課程,并形成了能體現學校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的課程體系,滿足了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該課程基于學校的“至真”文化,以“博物博學,求真育人”為目標取向,以“尚真”“求真”“行真”為核心內容,從知到行,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求真知、探真相的品質。“君武課程”的實施,促使學生以德為美、以美導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塑造美好人格,體現了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同時,通過“君武課程”的核心——“至真”文化的影響,實現了育“至真”之人的課程育人目標。“君武課程”目標的融合,體現了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一方面,培養學生有至真之情、仁愛之念、心系他人、胸懷社會的品格;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求真知、探真相的能力,滿足與培育學生多元智能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素質的多元協調發展與個性特長發展。
“君武課程”采取“體驗、感悟”的基本實踐形式,以及時間和空間多元立體的實施策略。實施三年以來,無論是在課程教學效果、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還是社會影響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