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瓊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倡導每一個學生的生存與發展在教學中都應當受到關注。小學階段,要著重讓學生體驗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讓體育與學生的課余活動、家庭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今,生活化體育教學已成為落實新課標理念“讓學生擁有健康體魄”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過分重視生活化而忽視體育學科特點的傾向,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由此,有效開發生活化的體育教學內容,使其既能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相結合,又具有鮮明的體育學科本質特點,是當前體育教學生活化的當務之急。
一、融合技能訓練,滋養生活化之“根”
面對熟悉的課程資源,學生大都有較強的學習興趣,參與動機相對較高。根據學生的興趣開發出來的小學體育課程資源,就可以把技能練習融入日常的教學和學習中,這樣就會使學生面對熟悉的環境,從而產生更高的學習欲望。基于此,如何更多地站在學生層面開發體育教學資源,找一找學生周圍的一切,關注學生平時熟悉的資源、貼近生活的資源、骨子里喜歡的資源,更能激發學生鍛煉的興趣。但在體育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生活味”濃是濃了,是有趣了,是好看了,但體育學科的本質特點卻淡化了。而失去了生活化之“根”滋養的體育課堂外強中干,也很難孕育出豐碩的果實。為什么會造成這一尷尬現象呢?其根源在于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開發過程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
“健康第一”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指導思想,體育教學生活化所致力追求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與素養。體育課程生活化教學首先定位于“體育味”,再從中散發出“生活味”,這才是體育課程教學生活化的本質和關鍵所在。因此,教師應在體育教學生活化的同時,在生活資源中融入技能訓練,并使技能訓練高于生活,而且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使其既有容易使學生接受的生活氣息,又具有鮮明的體育學科特點,可以讓學生在課外以及校外的體育活動中受益。
例如教學直跑屈腿跳高時,教師可以設計 “春游”的生活主題,模擬春游的生活場景:春游開始,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練習;過獨木橋——雙手側平舉,注意用足尖行走;跳過矮墻——直跑屈腿過折墊;盤山道走——曲線前進;最后在歡樂愉快的集體舞中結束。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創設去郊外游玩這一生活場景,合理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跟跑、跳有關的技能訓練,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充滿歡快和諧的氣氛中、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親身體驗哪種跑的姿勢最輕松。在跳的練習時,教師要有意淡化技術動作的教學,先不進行示范,而是讓學生先自我探索,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并使學生從活動中學到知識技能,并鍛煉身體。我們所提倡的生活化教學,應該是這種有技能和體能發展的生活過程,應該把生活化作為切入點和導線,把體育技能鍛煉作為主線,在生活資源中融入技能訓練,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在體育發展上的需求。
二、創新游戲內涵,升華生活化之“魂”
小學生由于身體素質的關系,所以活動強度不宜過大,適宜的強度能增強鍛煉效果,反之則走向反面。這是體育課程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顯著區別。新體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而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的關鍵是要為其安排適當的運動負荷。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運動中得到適宜的負荷訓練,是讓學生身體強健和形成一定運動技能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重視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然而新課改以來,有的教師過于追求“快樂教學”,對競技體育持全面否定的態度,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大量地搬用生活化的游戲,如“丟手絹”“老鷹捉小雞”“捉迷藏”等,把體育課上成了游戲課,以生活化游戲主導了課堂。這些教師把學生玩得快樂、玩得熱鬧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片面追求課堂的“生動”,忽略了基本運動技能教學,使學生的體育技能訓練總處于半真空狀態,實際運動負荷小得可憐。事實上,體育教師要保留游戲的正面作用,并且對游戲進行“新鮮改版”,巧妙穿插適宜的技能訓練,或翻新或改編,爭取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開拓,實現“玩中學”“學中玩”,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從而使游戲部分呈現出新的高度、新的意境。
例如低年段體育游戲“找朋友”,可以通過修改游戲形式和規則,巧妙穿插技能訓練,重點發展學生聽信號調節運動的技能,逐步鍛煉其靈敏、協調素質。游戲時,學生圍在直徑為4米的圓圈邊線上,教師站在圓中心擊鼓(或播放音樂)。游戲可設為三輪:首輪游戲時學生聽信號沿逆時針方向繞邊線快速跑,一分鐘內鼓聲停止,在“找朋友”時學生要立即向圓內跑去,找不到“朋友”的學生就要在游戲中退出角色;第二輪規則為學生聽信號后沿邊線行進雙腳跳,鼓聲停止,學生要馬上跑向圓內“找朋友”;第三輪規則為倒退行走,鼓聲停止,學生要馬上跑向圓內“找朋友”。這種方式“寓教于樂”“練中健體”,對于學生跑、跳和倒退行走的時間和距離,要根據各班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又如“前滾翻”中“蹬地”“提臀”等動作要領的掌握,單純講解示范的效果總是差強人意,需要一定的技能訓練。考慮到學生平時對動物特別感興趣,為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動作要領,可以改編“小刺猬運棗子”這一游戲,讓學生模仿小刺猬的動作,在模仿中逐步掌握動作要領。在游戲中,每個學生都化為“小刺猬”體驗到了參與鍛煉的快樂,也提升了觀察能力、模仿能力。
三、拓展課內外資源,整合生活化之“果”
體育課程中生活化的內容資源非常豐富,教師應根椐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展需要及具體的教學目標對生活化的內容資源進行提取、改進,而不能原封不動地將各類資源直接作為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而確定任務時新教的知識、技能必須富有趣味性,不宜太多太難,要保證教學內容既有新鮮的生活氣息,又有明確的能達成的教學目標。在相當一段時期的體育教學中,可持續教學與發展的價值在不少生活化的體育教學內容中顯現著。這些內容只要教師留心,在整個小學階段都可以加以利用。不過,對這些內容必須進行縱橫兩方面的拓展提升,以適合不同學段的學生,不同程度的學生以及不同目標的教學需求。endprint
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及知識儲備情況,教師創設“動物模仿跳”“森林運動會”“小青蛙搬家”的情境展開教學,讓學生們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從動作的對比中,區別出青蛙跳的動作和立定跳遠動作的相似與不同,使立定跳遠的動作技能在學生的腦子里逐漸清晰起來。這樣的教學以游戲貫穿課堂,讓學生在游戲時始終沉浸在角色扮演的有趣環境中,用自己的肢體去體驗運動技能,用自己的頭腦去感悟動作要領。當學生已經對“立定跳遠”的知識原型有了深刻體會,在“小青蛙搬家”的歸宿感中對“立定跳遠”的意義建構就顯得更為自發。學生在模仿動物跳的片斷中想象創造出了多種跳法,接著在“比比哪種動物跳得遠”片斷中開展了個體表演、同學游戲、小組合作、團隊評價等。這種教學方式既激發了學生想跳得遠一些的愿望,又有效整合了教學資源,促使學生思維自由綻放,情感自然顯露,從而變被動為主動。相比于機械化重復練習,這種課堂教學的氛圍更為熱烈,教學也因此變得簡潔有效,整堂體育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引領學生開展體育課外生活研究,
奠定健康成長之基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氣息,更能給學生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輕松的生活環境中接受教師的體育指導,從而較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益。在學生的學習中,生活與學習的外延相差不大,學習渠道拓展、拓寬了,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滿足于或止步于課堂教學,而是既要注重課內,還要注意課外的知識延伸,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體育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體育問題,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落實課標精神理念。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緊扣知識與技能的遷移節點,將學生的教材內容向課外延伸,應著重于教會學生如何生存、如何與他人合作及交往,把體育活動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如在教學中可以教會學生掌握羽毛球、游泳、跑步等技術技能,并進行一定的能力訓練,使學生較好地學會一些諸如體操或舞蹈等技能。對于當前一些民族民間體育類項目或有一定難度的運動技能,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讓學生對此有所了解,鼓勵有條件的學生進行嘗試,拓寬學生的體育視野,適時地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這樣,學生在離開學校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這個大學校,為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素質奠定基礎。
總之,生活化的體育教學是課改的理念之一,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也是社會生活受益于體育服務的重要方式。體育教師應正確領會課程理念,在實踐理念時走出體育教學生活化的誤區,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帶著學生去理解生活中的體育,引領他們走進體育鍛煉的新天地,引導他們學會用生活的眼光審視體育,認識到體育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讓體育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土壤。體育教師要在明確體育教學與生活化的前提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勇于創新,如此才能有效地發揮生活化的體育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增進學生身體健康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