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明
化解文化供給與消費的結構性矛盾
◎文/王克明
文化供給與消費的相互作用中供給過剩和消費的不足并存,但這種供給過剩和消費不足都是結構性的。文化供給與消費產生結構性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源于文化產品供求的特殊性,二是因為文化消費模式與生產模式存在脫節,三是個性化文化需求缺乏足夠的市場機制給予滿足,四是不同社會群體運用信息科技和網絡資源獲取文化產品的能力不同。解決文化供給與消費的結構性矛盾,既需要供給側發力,也需要消費側給力,需要從消費的角度來思考和謀劃文化供給問題,也需要從供給的角度解決和應對文化消費與需求問題,更需要我們對解決矛盾的理念和思路作出選擇。
文化產業;結構性矛盾;文化產品供求
發展文化生產與擴大文化消費,是我國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客觀選擇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但在當前我國文化生產與消費正在形成明顯集聚效應的同時,我們的文化供給與消費卻日益呈現出一種結構性矛盾。所謂文化供給與消費的結構性矛盾,即在文化供給與消費的相互作用中供給過剩和消費不足并存,但這種供給過剩是結構性的,它不是優秀文化產品供給過剩,而是部分文化產品供給過剩;消費不足也是結構性的,它不是整個社會群體文化消費不足,而是部分區域和有的群體的文化消費不足。其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是我國的文化消費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是部分文化產品卻明顯供應過剩;一方面是文化消費的分眾化、小眾化特征愈加明顯,另一方面是多數文化產品還難以擺脫規模化、標準化的批量生產方式,有些批量化文化產品供應過剩,而有些小眾文化產品卻沒有市場;一方面是有的區域、人群文化產品供給充足甚至過剩,而消費相對飽和,另一方面是有的區域和人群文化產品供給貧乏,文化消費遠遠不足。文化部2015年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指數》指出,我國文化消費的潛在規模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僅為1萬億元,還存在超過3萬億元的消費缺口,大量消費市場潛力尚未釋放。而同時,相關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電視劇產量平均每年產400部1.5萬集左右,居世界第一,但除少數精品外,大多為重復的、扎堆創作的題材;每年圖書出版約30萬種,但有影響力的非常有限;近兩年電影產業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但影片質量良莠不齊廣受詬病。
文化供給與消費產生結構性矛盾,既有供給的結構性問題,也有消費的結構性問題,同時還有消費與供給對接中的結構性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
(一)文化產品供求的特殊性
文化產品的主體是文化內容,多數文化產品是文化內容的載體或表現形式,在現代信息社會條件下,文化產品的需求邊際被急劇放大,除圖書、報刊、影像光盤等傳統文化產品由于物質成本的固化而容易出現過剩外,諸如影視劇、游戲、動漫等新興文化產品由于存儲和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此類文化產品供應過剩的物質形式局限性被大大降低,但就單一品種的文化產品供應與可消費文化產品數量而言,文化產品供應過剩與消費不足仍難以避免。
(二)文化消費模式與生產模式脫節
我國當前的文化領域依然是文化生產模式主導消費模式,而消費模式中的文化產品需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數量需求,而是對高質量文化產品有需求,但現實情況是文化生產結構跟不上,這就壓抑了部分文化消費,使部分文化需求轉化為儲蓄或其他需求。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化供給功能還需要拓展,個性化文化需求缺乏足夠的市場機制給予滿足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我國的文化供給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現階段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化供給主要是基本性和保障性的,在文化產品供給的數量和種類方面還需要不斷拓展。同時,我國文化市場體系欠發達,文化消費網絡和供給渠道還不夠豐富和暢通,這使得部分文化產品傳播成本高昂,消費成本居高不下,客觀上削弱了文化消費需求,降低了文化供給效率。
(四)不同社會群體運用信息科技和網絡資源獲取文化產品的能力不同
青少年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對信息科技的運用能力強,其文化內容的獲取能力必然強;而老年人群體和部分社會弱勢群體對信息科技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弱,相當一部分文化產品在向這些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媒介障礙,這就使部分文化產品,比如網絡熱播影視劇和娛樂性文化產品,多選擇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而以老年人等群體為主要受眾的文化產品在數量和種類上則少得多,這樣因年齡、教育水平等因素造成不同群體的文化供給和消費的結構性差異就不難理解了。
解決文化供給與消費的結構性矛盾,既需要供給側發力,也需要消費側給力,需要從消費的角度來思考和謀劃文化供給問題,也需要從供給的角度解決和應對文化消費與需求問題,更需要我們對解決矛盾的理念和思路作出選擇。
文化的供給與消費不是單純的文化產品的生產、供應和分配,它是整個文化資源的再整合和文化生產要素的系統性配置,文化供給與消費的矛盾歸根到底要靠市場的力量來解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為此,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著力清除文化市場壁壘,提高文化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這是我們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文化供給與消費面臨的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前提和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具體來說,我們需要不斷強化結構性思維和增長模式轉換思維,從以下幾個層面通盤考慮系統推動:
(一)宏觀層面
要將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與規劃和引導文化生產結合起來,從消費側方面運用消費補貼、政府采購、拓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范圍等文化惠民政策,拉動和激勵文化消費的同時,加強文化生產總量和產品種類的宏觀調控和規劃引導,從供給側方面促進文化產品結構的科學合理,最大限度實現文化供給與消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中觀層面
要通過鼓勵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調控行業文化生產與服務供給,有效滿足區域性、群體性文化需求,從解決文化產品地域性不足和群體性供給不足的角度,針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老年人、婦女、低文化水平群體加強文化產品供應,為文化消費弱勢群體提供內容、價格適宜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文化消費與產品供給的區域和群體平衡。
(三)微觀層面
要加強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對接意識,加強文化市場需求和消費的趨勢預測研究,加強文化產品的設計研發和市場調研,加強對原創文化精品的激勵和保護,運用結構性減稅和動態性財稅支持等手段,引導文化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要鼓勵發展文化類小微企業,確保文化產品供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供給邊際上滿足盡可能多的文化需求,促進文化供給與消費的有效對接。
同時,要順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趨勢和文化傳播特點,針對不同人群和地域加快文化傳播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提高數字化文化產品的比例和產品總量,加強文化消費場所和供給渠道建設,暢通文化產品獲取路徑,尤其要注重運用互聯網以盡可能低的傳播成本向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文化產品,確保文化產品能夠有效送達消費者手中,推動居民文化消費結構升級。
[1] 張曉明.中國文化產業十家論集·張曉明集[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
[2] 喻國明等.傳媒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 余麗麗,吳飛.大眾傳媒經濟學: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 王克明.文化經濟前沿問題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5] 戴維·思羅思比著,易昕譯.文化政策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6] 高尚全.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思考[N].經濟參考報,2016-6-6.
[7] 魯元珍.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將帶來什么?[N].光明日報,2016-1-21.
責任編輯:孟力
F126.1
A
1006-1255-(2017)01-0016-03
王克明(1978—),中共天津市委黨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郵編:3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