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西安 710100)
新經濟下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
鄭敏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西安 710100)
新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環境都需要有新的專業人才滿足市場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經管類專業涉及到的經濟管理領域非常廣泛,因此需要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社會提供新型人才。從目前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著手,對新經濟下經管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及其培養的措施進行研究。
新經濟;經管專業;人才培養創新
新經濟主要是指由科技發展帶來的高新技術所引領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的經濟模式不同,經濟領域不僅涉及到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轉移和轉化,例如石油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等,更涉及到人類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為傳統經濟模式帶來的便捷以及更深入性地挖掘。新經濟最顯著的特征在于人們逐漸從有形資源向無形資源價值的轉移,且生產成本大大降低,而產品以及服務質量卻大大提升。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經濟形式,新經濟的蓬勃發展代表著科技在人們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相應的,新經濟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類要想成為決定經濟走向的領導者,就必須克服新經濟為人才市場提出的各類新的挑戰和問題。
經濟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管類專業的誕生和發展,由于經濟管理涉及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其人才的優化培養能夠繼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除研究型經管類專業人才外,社會還需要大量的應用型經管類人才。而目前經管類人才培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
1.師資隊伍力量略顯薄弱。新中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后才得到了顯著的進步,但實際上也不過是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的經濟之路多是參照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而走出來的。因此,在師資隊伍方面我國相比較其他國家還處于弱勢。經管類專業的人才不僅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更需要過硬的實踐應用能力,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師資隊伍的水平直接決定著經管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水平和未來發展方向。而由于我國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的歷史較為短暫,現有的教師多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就走上了教育工作崗位,真正在經濟市場中摸爬滾打過,有實踐經驗的精英教師占比較小,因此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方面、理論應用方面的經驗略顯單薄,這也直接影響了經管類專業學生質量和素質水平的提高。
2.教材不夠全面和完善。我國國內經濟市場的發展不夠完善讓許多人對國外的經濟產生向往情緒,一些高校和培訓機構也大量引進了國外的經濟書籍。雖然這些書籍中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確實有一定的先進性,但實際上,我國的經濟之路與國外發達國家并不完全相同,一些在國外適用的經濟理論并不一定同樣適用于我國的經濟環境。而國內高校使用的另一部分經濟教材作者多為經濟領域的教育工作者而非專業從事經濟研究和應用的人士,因此這些書籍要么理論不適用,要么缺乏實踐基礎,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的有效知識非常有限。中國的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更為豐富和完善的教材資源。
3.教學方式不合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的弊端非常明顯,其著重強調教師的言傳身教,注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卻忽視了知識在實踐環境中的應用。但由于中國千百年的教育習慣,導致國人在深刻明白傳統教育方式的弊端之時,卻無力改變此種現實。經管類專業作為綜合性較強的專業類型,其不僅需要強大的理論基礎,更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輔助,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或者說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難以培養出滿足新經濟下市場需求的人才。
4.實訓基地建設不合理。為了加強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許多高校在校內外建立了專項實驗室或“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實驗根據針對性不同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高校中的實驗室或實驗中心所設立的實驗多為對理論教學課程起到輔助性作用的驗證性實驗,在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方面涉及不多。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建立起來的實訓中心受到環境等多方面主觀或客觀原因的限制,應用性不強。因此,大多數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切實的加強,其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創新能力也沒能得到有效鍛煉。
金融業的壯大為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其也是新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經管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根據當下的經濟環境與經濟政策來實施,新經濟條件下市場和社會對于經管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也來自多個方面。
1.經管類人才培養需要有清晰的定位。不同的應用環境對于人才的需求定位并不相同,因此在進行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時就必須帶有清晰的目標定位,根據不同的人才應用環境決定人才培養方式和方向。第一,人才培養要具有專業方向。金融業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倒逼第二產業并促使其迅速實現結構升級,另一方面則是直接帶動了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對于經管類專業而言,金融業固然是就業和研究的好方向,其能較為高速地提升自身經濟實力,近幾年經管類專業人才大有向金融業高度聚集的趨勢,或者說這種聚集已經成為現實,但經管類專業的應用范圍包括的并不僅限于金融業,高校在設立專業并進行人才培養時應當考慮到社會各行各業對于經管類人才的需求。第二,人才培養要具有地域針對性。如果說高校設立不同的專業是讓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具有經濟發展的針對性的話,那么人才培養也必須具有地域針對性。經濟管理的應用除了有行業區域的不同外,還有地域區域的不同,人才培養應當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和當地的經濟環境與經濟背景調整培養內容和方式。有了清晰的定位,人才培養才避免了盲目性。
2.經管類人才培養需要依托經濟環境。經濟環境不僅決定了處于這種經濟環境下的市場對人才數量的需求,更決定了人才未來發展的方向。越是經濟政策優渥的地區或行業,越需要大量的經管類專業人才,而這類經濟地區和行業的報酬對人才也具有相當可觀的吸引力,而人才的聚集進一步促進了該地區和行業的經濟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因此,這種現狀決定了高校人才的定向輸出必須考慮到輸出地點的經濟環境狀況。良好的經濟環境,更具備培養經管類專業人才的基礎條件。
3.社會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需求。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兩個大的方面: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除少部分人才向研究方向發展以外,其實絕大多數經管類專業學生最終將走向社會,走向企業各個崗位,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就業方向。研究型人才多偏向于理論研究和創新性研發,而應用型人才則主要是通過將培養過程中得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中去為企業、機構創造價值。社會對于人才的這兩類需求迫使高校和培訓機構必須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且又有明顯分工區別,以創造兩種不同類型人才的最佳培養環境。
與當下我國正在逐步推行和實施的教育改革初衷相同,新經濟下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觀念及方式方法必須進行創新以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要。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顯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我們不需要完全推翻原有的人才教育和培養模式,但需要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先進性將理論培養和實踐培養進行結合探索,使培養出的人才更適應新經濟環境以及現代經濟市場的需求。
1.借教學改革東風創新教學模式。目前我國國內很多地區在意識到傳統教學方式弊端的前提下都開始了“教學改革”,突出表現在降低理論教學的課程占比,提升實踐教學、互動教學方式課程的設立占比。與之相應的,作為綜合性較強的經管類專業,其人才培養同樣也應該遵循“理論+實踐”“學科教學+互動教學”的模式,不僅從觀念上進行革新,也要從教學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變革和創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除根據教材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外,還應當加深實踐操作內容,讓經管類專業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同時鍛煉其獨立思維和創新能力。
2.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新經濟條件下需要的經管類專業人才不僅在專業技能上有優于常人的亮點,也要在個人素養方面較為突出,形成全面型的人才。人才培育過程中,教材的內容實際上對學生建立一個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學知識結構應當根據現代人才發展需要進行調整和創新,將人文素養和理論教學以及時間教學進行合理配比,且包括教材在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要根據現代社會發展而調整,讓教學脫離教材的限制,建立開放式的人才培養目標。
3.建立新型人才評價體系。建立新型的多渠道人才評價體系有助于對學生以及教學體系進行全方位評價,便于進一步對人才培養機制實施改進和完善。從目前高校的角度而言,建立新型人才評價體系首先可以從教師層面進行,從知識掌握程度、學生綜合表現等方面評價;其次,從學院或學校的角度拔高評價標準,同時也提升獎勵額度;再次,可以從企業層面,評價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技能與素養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情況;最后,可以利用社會媒體報道等方式,利用輿論引導人才往大的發展方向,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現代新經濟背景下市場以及國家都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經管類專業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專業的經濟管理知識外,還應當具備相應的文字寫作、數據分析等能力,同時更應當積極掌握當前社會先進的科學管理辦法和科技技術。教育培養機構也應當利用前沿科技改善人才培養環境,創新培養觀念、方式以及制度。
[1]陳西川.新經濟下創新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76-180.
[2]閆娜.經管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9):35-36.
[3]任志安.經管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產學契合問題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1):84-89.
[責任編輯 劉 瑤]
G642
A
1673-291X(2017)10-0153-02
2017-01-02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校級科研計劃項目資助“經管系專業設置及建設模式探析”(2016JXKY-4)
鄭敏(1978-),女,陜西西安人,副教授,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