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仙??
摘 要: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實效性。課題實踐研究的具體做法和感受:一、 構建寫作有效素材積累體系的研究;二、 指導學生寫作方法的研究;三、 作文評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實效性
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發現課標對作文教學指導思想做了這樣的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認為作文教學肩負的使命是很重的,它不僅是教會學生寫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激活寫作興趣,大面積提高學生語文寫作水平,把教師從繁重無效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學水平上,探索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實效性,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成為本次實踐研究的目標。
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實效性的實踐研究:是指教師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實踐中遵循作文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觀察、積累、閱讀、討論等形式,使其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自我等的認識和感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能準確表達思想感情的過程的實踐研究。
本次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 構建寫作有效素材積累體系的研究
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面窄、質差,生活中的素材積累貧乏。如果沒有素材就無法寫出質量上乘的文章,也無法深刻地表現文章的主題。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教會學生會“找米下鍋”已成當務之急。
如何構建寫作有效素材積累?
1. 多觀察,在觀察中積累素材。
觀察是同學們認識周圍事物的主要途徑,也是積累作文素材最常用的方法。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實踐研究一年來,根據七年級教材教學目標,主要訓練了如何觀察景物,如何觀察人物,進行景物、人物外貌片段描寫練習,布置寫作《……給我的啟迪》托物言志的散文、《我的爸爸》寫人記敘文等作文,讓學生感悟到,從物到人都能挖掘出人生的、社會的意義。在觀察中積累素材,豐富情感世界,陶冶道德情操,培養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
2. 多閱讀,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指導閱讀策略:
(1)語文課堂是指導閱讀的主陣地。教師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方法,上好每堂閱讀課,寫讀后感。
(2)推薦優秀讀物。除了讀教材要求的四部名著外(《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蟲記》),根據七年級教材,拓展閱讀了史鐵生的系列散文,《論語》《禮記》,龍應臺的系列作品等,做讀書筆記并寫賞析。
一本書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讀書就是與作者面對面的對話,讀書的過程就是思想修養、情感體驗、知識積累的過程,學生將積累到的好言佳句運用到作文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將情感運用到構思過程,一學期出現不少佳作。因此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拓展他們的視野,能使他們在更大范圍內積累習作素材。
3. 多參與,在活動中積累素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葉圣陶先生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出什么文字。”
(1)現在的中學語文中都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根據活動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自由作文提供絕妙的素材。七年級上第四單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長的煩惱》,全班分四小組,開展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還獲得了解決煩惱的知識,在活動中積累了素材。
(2)學校實施的一系列舉措,促進課外閱讀的蓬勃發展。本學期,同學們參與了“順昌一中第七屆‘校園讀書月暨‘書香(墨香)校園系列活動”,其中在七年級舉辦“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朱子文化”手抄報比賽活動,同學們在活動中了解了朱熹其人及朱熹文化的內涵與精髓。這種豐富的讀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了合作能力,也為寫作積累了素材。
以上三種積累素材的方法,很好地實踐著《語文課程標準》中“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活動教學之間的聯系,要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要求,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提高了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架起寫作與感受生活的橋梁,為學生的寫作積累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指導學生寫作方法的研究
本人今年從事七年級教學,開學第一堂課就對本班進行作文現狀及心態的調查。通過調查,了解了學生作文現狀及心態,再根據初中起始階段語文每個單元對寫作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有步驟的訓練,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寫作方法,取得一定實效。
1. 給學生一些具體的寫作指導。
教師指導恰當與否,決定著整個班級的寫作水平。我的作文指導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將教材中的選文當做寫作教學的例文,即在學生寫作前先給予指導。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全面地說應該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例子,也就是說,選文,當然也是作文教學的例子。我們在教授文本時,教學重點可以定位在“側讀”,也完全可以定位在“側寫”。 如根據人教版七年級上單元目標及課文特點,學習《散步》,可讓學生側重練習通過一件事情提煉一個中心的寫法;學習《荷葉·母親》,可讓學生側重練習借物抒情的寫法;學習《秋天的懷念》,可讓學生側重練習人物細節描寫的寫法……
(2)批改后的講評指導。
作文批改之后,作適當的點評。如果是普遍問題的,要在全班講,如果只是個別性問題的,可進行個別溝通。一些同學寫出了優秀的作文,在全班當做范文來朗讀,對作者本人,對其他同學,都可能是一個激勵。
2. 與教材同步,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一些寫作的技巧。
策略:首先,教師觀看課堂實錄視頻,收集有關案例,形成自己的思維,運用到實踐中。其次,寫作前明確概念及作用,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最后,通過布置作文,教師批改,檢測寫作技巧訓練的實效性。根據人教版七年級上單元目標及課文特點,本次研究展開以下一些寫作技巧的訓練。如:
(1)人物細節描寫的訓練。
第一步,以案例《母愛》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應用五種人物描寫方法進行語段訓練,單純寫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當堂寫作。第二步,讓學生學會寫具體的一件事,或寫一個人,在記事寫人中,充分運用這五種描寫方法,當然不一定是每種都要用,而且要求把這五種方法綜合起來用。布置作文《母愛》。其中對人物外貌、語言描寫進行強化訓練,糾正一些模糊的概念。
(2)景物描寫與“托物言志”的寫法訓練。
在寫人敘事的文章中,景物往往能夠起到烘托、暗示或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景物描寫可以錦上添花;在寫景類文章或托物言志類文章中,景、物更成為了主體,要訓練學生如何通過應用比喻、擬人等各種修辭手法把景物寫活,寫生動。步驟上也是先從片段作文訓練起,逐步過渡到寫整篇的寫景類文章或托物言志類文章。特別是托物言志類文章,名家手下不乏佳作,課文中也有許多選文,也容易寫出好文章來,通過“過關性”訓練,務必讓學生學會這種寫法。
根據七年級上教材,重點在以上幾種寫作方法的訓練,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出現一些佳作。
三、 作文評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研究
針對傳統的作文教學基本模式:“指導→作文→批改→講評”低效乏味而不利于學生發展的現象,學習葉圣陶先生“‘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的理論,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減輕教師負擔,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經過一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學生自主性評改作文的教學模式,作文教學取得了些許實際效果。
1. 策略
(1)示范性評改。作文寫作點評也需要有示范性的意識,類似于我們平時所說的“領頭效應”。我們將點評的方式一一示范給學生,采取多篇同時點評,對照點評,方式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模式,或誦讀,或影印,或投影,先學生評,再互評,教師在旁適當點播,重點強調,再結合實際作出詳評,最后得出指導意見。
(2)勇于自我評改。在教師指導示范性評價之后,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意見和評測,自我評價和修改作文。教師在四周環視過程中,對寫作薄弱學生加以詳細的指導。
(3)小組相互互評。選擇小組內語言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組織本組內成員針對小組內的作品進行評價,提出意見,再進行修改。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每個學生的評價能力和修改能力。
(4)教師批注要到位。在以上各個環節進行之后,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互評、自我評價進行批注,這個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發現學生的評價能力,也是對學生情商的一種評測。要多方位、多元化地關注學生的評價能力。
(5)展示優秀習作,學生再次評價。 對部分不符合要求或失誤較多的作文,則要求學生重寫,讓他再嘗試一次,再給他一次成功的機會。
2. 實效
綜合以上的評價模式,基本上需要兩節課的時間。這種環節完成也就自然形成了一條作文的修改鏈條。我們必須強化這個意識,讓學生認知到,寫必評,評必改,改必有所得。在這個鏈條上,學生始終處在自身作文的主人位置上,要善于發揮學生的自我能動性,要讓學生對學習的關注力不斷提升,讓學生學會相互之間協同合作,不斷進取。要讓學生認識到,寫作不是師生單向的一種活動,而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是不斷進取的一種學習模式。這種模式對于教師而言,也是適當放權,獲取更大收獲的一種模型。
本次研究,以上三方面的內容是同時展開,相輔相成的。構建寫作有效素材積累體系,保證寫作的源頭活水,是寫作的支撐;指導學生寫作方法的研究,旨在如何將零散的碎片(構建的有效素材)運用到作文中;作文評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旨在解放教師,也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體會耕耘收獲的快樂,從而達到本次研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應用恒,鄭仁水.記敘文寫作導航[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3] 周國韜.現代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