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芹
摘 要: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有效的提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有效提問建立在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上,通過良好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確保課堂教學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從而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質疑與對話,做到對整個課堂教學的調控。然而,縱觀以往的教學過程不難發現,大部分教師都只注重相關教學知識的傳授,一味地照本宣科,缺乏必要的鉆研與設計,使得整個課堂教學過于枯燥、乏味,還不利于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監控與調控,不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以及自身的教學成果。可見,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同存異思維,還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預設;課堂調控;有效研究
課堂提問作為教育教學中重要的載體,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有教育家曾說:提問是整個教學的中心與生命。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與推進,有效提問作為一門藝術,越來越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認可與接受。但從目前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雖然具有提問意識,課堂上也時不時有問題的設置,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問題卻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提問都過于簡單與隨意,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與設計,長此以往,學生不想回答也不愿回答,從而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進一步提升,進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那么,如何進行課堂有效提問預設與課堂調控已成為了廣大教師共同探討與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下面將針對有效提升的預設與課堂調控進行簡要的探討與分析。
一、 認真鉆研教材,確保提問質量
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手資料,是進行有效教學、有效提問的重要依據。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當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備學生,將教學、教材、學生進行有機結合,做到三位一體,從而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問題預設,做到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調控。那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提問預設與課堂調控呢?
教材是國家教育部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編寫出來的特定科目教材,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與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學生獲取新知的重要途徑,教師吃透教材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還有助于將抽象復雜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能夠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有組織性地對學生實施教學,創設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習特點的教學問題,從而實現對整個課堂的有效監控與調控。
備課是教師教學的中心環節,一個好的備課是有效問題預設以及課堂教學質量成功的關鍵。然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卻忽視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認為自己從教已經多年,早已將教學的各個環節銘記于心,無需再花時間進行相關的備課。這種錯誤的認識造成教師對課堂教學沒有期待性,就連提問也只是形于表面,流于形式,使得整個教學課堂過于壓抑與緊張,不僅學生毫無興趣可言,就連教師自身都缺乏教學熱情。可見,在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備課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教學環節。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對象,可以說,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因此,備學生這一環節就顯得必不可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身心發展需要,進行相關的問題預設,讓全體學生既能參與,也能實踐,從而達到問題有效預設的目的。
這三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是教師進行問題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主要依據。
二、 確立教學目標,實施有效提問
管理學家強調計劃是一個組織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組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進方向,這一理念放諸于四海八荒皆適宜,當然,放在教育學中也適宜。計劃在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解釋,在管理學是計劃,在教育學中則是教學目標,而在不同領域也有著不同釋義。這里將主要講計劃在教育學中的釋義,即教學目標。所謂教學目標,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活動實施的具體方向以及預期所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最終歸宿與出發點。教學目標的確立能夠有助于教師對整個教學課堂進行一個有效預設與調控,有助于針對學生出現的不同問題進行有效監控,讓整個課堂教學能夠向著教師所預期的那樣發展。
教學目標設計得愈精心與仔細,愈有助于將相關問題細化,提高提問的有效預設。教學目標一般是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組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細化教學設計,將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可能感到疑惑的地方考慮進去,就越有助于將對整個課堂提問進行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從而實現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
三、 設置問題梯度,促進學生發展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智力水平以及認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與發展,對于一些抽象、復雜的問題難以形成表象認識,在腦中建立相應的模型。加之,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對于同一的問題思考、探索以及理解會存在著各種差異,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立馬想到答案,學困生則可能在教師的指引下才能得出答案,造成學生學習能力兩極分化,進而影響提問的教學效率。因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與學習因素,設計出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讓學優生能夠“吃好”,讓中等生能夠“吃飽”,讓學困生能夠“吃得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不同群體的學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與發展,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與建設者,共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一份力量。
如:對于學優生,教師要盡量多設置一些具有深度與難度的問題,以激發起他們的學習動力與欲望,進而實現其更好、更快地學習;對于中等生,由于他們的學習能力沒有學優生那般強,并不過于追求問題的難度,而在于追求問題是否能夠滿足其學習的需要,能否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設置的問題就應當盡量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教材拓展延伸出新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對于學困生,這部分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能力,還是自身發展上都有著明顯的不足,在學習能力上主要表現為學習成績差、難以跟上教學進度,在自身發展上則表現為過于自卑與內向,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首要的問題就是轉變他們的思維觀念,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與人格魅力,對此,在問題的設置中,教師應當盡量從最基礎的知識進行入手,創設只要學生認真聽講、努力學習就能得出答案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教師想要提高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就需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設計出具有梯度、層次的問題,不僅需要重視學優生的發展,更要關注與關心中等生與學困生的進步,以此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endprint
四、 選擇問題方式,重視學生生成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協調好問題有效預設與學生生成之間的關系,即課堂調控。首先,教師應當樹立良好的“生成意識”,將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立足點與歸宿,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更需要關注與重視學生過程性目標的實現,讓學生能在主動體驗、親身經歷中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當問題的預設與學生的生成產生矛盾時,教師應當充分尊重與信賴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表達與闡述自己的觀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創新思維火花。具體做法如下:(1)調控候答時間,確保思考時間。在提出問題后,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與探索,讓學生在思考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2)調控叫答方式與范圍,增強學生有效參與。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回答時,應當依次按照一定的規則讓學生進行回答,讓學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從而提高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提問質量。可見,課堂提問不僅需要等待,更需要質量,等待是有效提問的關鍵,是精彩課堂生成的前提。唯有教師學會等待,課堂提問才會精彩。
小結
總而言之,提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有效的課堂提問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中,無論是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是學生學習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需要對我們的課本教材、教學目標進行鉆研與設計,還需要對我們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態度等進行綜合考慮,以問題為導入,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多角度、多層次、寬領域地對我們整個教育教學進行調控與監督,以此實現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侯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調控[J].基礎教育研究,2015,06:29-30.
[2] 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04:65-70.
[3] 馮少麗.基于對話理論的大學教師有效課堂提問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4.
[4] 洪毓廷.課堂有效教學的教師提問行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5] 查偉燕.初中教師課堂有效調控行為研究[D].蘇州大學,2010.
[6] 朱琳.農村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