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遠
摘 要:“勸學”是荀子學術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學”字,在荀子看來,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知識與技能,其次是道德觀念或價值觀,其中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是荀子學術思想中“勸學”的核心部分,構成了荀子所謂“學”的主要知識。荀子的《勸學》對于生活和學習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在此,我們從高中學生這一角度切入,探討《勸學》中的重要思想對于高中學習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荀子;勸學;高中;學習;指導意義
荀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勸學”是荀子學術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學”字,在荀子看來,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知識與技能,其次是道德觀念或價值觀,其中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是荀子學術思想中“勸學”的核心部分,構成了荀子所謂“學”的主要知識?!暗轮求w美勞”,是當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觀念,其中“德”字位于首位,從排列的順序就可以看出。但在這種理念由于受到諸多現實條件的限制,在具體實踐和具體操作中,其實效果并不理想,當代教育普遍存在重視“智力”,輕視“德育”的現象。對此,荀子的《勸學》為匡正這種現象有很大的作用。荀子的《勸學》對于高中學生學習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其啟示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下面一一進行探討。
一、 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指導意義
《勸學》對于學生學習的指導意義,其中之一就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學習方法。首先,要永學不倦。高中課本《勸學》中,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這句話是學習的方法,也是學習的態度。它告訴我們兩個方面的意思:首先,學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認真對待;其次,學習是一件終身事業,需要“活到老,學到老”。關于學習,《勸學》中有不少論述。
首先是有關學習的重要性方面的論述。作者運用了多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等等,來勸誡人們學習非常重要,它可以提升人的內在本質,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成為更為高尚的人。且第三段,作者巧妙運用了多個對比,首先,“學習”與“思考”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而“登高”與“踮腳”的比喻,則告訴人們,自己琢磨很明顯不如借助別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別人研究的高峰上,去學習和思考,將會比自己總結與研究更能獲得收獲。通過這幾個巧妙的對比與比喻,作者告訴人們,需要學習很多的知識,來充實自我,彌補自我的不足。以上,都是在說明學習非常的重要。
此外,作者還提供了許多學習的方法和態度:(1)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告訴人們不僅要多學習,更重要的是利用學習到的知識來作為參考,不斷反省自己和糾正以往的自我,形成自我的不斷升華和進步,最終成為智慧明達,且行為沒有過失的完人。(2)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在最后一段,作者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因此必須踏踏實實,認認真真,不能夠好高騖遠。且告訴人們,即便是“駑馬”,只要能夠堅持學習,鍥而不舍,就會取得成功??梢?,學習是與聰明沒有太多關系的,因此人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一定要堅持不懈,最終必定能夠取得大的成就。(3)善假于物。在《勸學》這篇文章中,作者舉例說明借助外來事物擴展自己的重要性。學習是最快提升自我的辦法,只有通過學習,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才能夠外化,只有自身屹立于知識的海洋,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渺小。
二、 價值觀的指導意義
學習知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培養道德是更重要的事情。荀子認為“天人各司其職,各有其分”,天道的運行時一種客觀規律,并不以人的一直為轉移。人從天道中繼承來的只有“惡”,并無“善”。因此,人需要“學習”道德禮儀,將自我與禽獸區別開,不斷完善自我。
道德修養是比知識修養更高層次的學習內容,是學習知識最終需要達到的目的,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荀子認為,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要過兩步:1. 學習;2. 反省。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進行道德修養的提升呢?荀子認為“言多必失,行多必失”,不謹慎的言語和不謹慎的行為都會導致災禍的發生,因此,君子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態度,時時刻刻監督自己的行為,不斷反省自己的立身行事是否有不當之處。這樣,才能夠不斷提升自我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更高智慧和更高道德水平的人。
那么,應該如何進行“參驗反省”才能夠更有效呢?荀子主張“強學力行”。作者認為,人登高而知天之高,人臨溪而知溪之深,因此,擁有良好的道德認知水平并不是真正的具有良好道德情操之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是指言行舉止符合道德規范的人。只有化“認知”為“行動”,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對于當代中學生來講,由于社會現實的需要,導致學校普遍只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其道德水平的高低,這導致當代中國的教育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勸學》這篇文章中,荀子特別強調了道德對于人的重要性,學習的核心內容就是“道德和禮節”的學習。這對于當代教育制度有指正作用。對于受制于當代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的高中生來講,從上學第一天開始,便已經將“分數”看成人生唯一的事業,考上大學成為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終極夢想。但教育的目的并非為了上大學,而是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當代很多中學生顯然忽略了這種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掌握更多的技能和能力來面對更多的社會壓力和社會現實。但是,當代教育顯然已經偏離了這一目的,這使“分數至上”原則成為每一位學生的行為標準。只要分數夠高,那么,就是一個“好”學生。這種評價標準顯然是不公正的。而荀子的《勸學篇》則糾正了這一偏頗的思想,使學生們認識到,“德育”與“智育”是一樣重要的,甚至“德育”更為重要,利于學生在今后自覺提升自我在這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其成為身心更健康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博.論《勸學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義[J].哲學研究,2008.
[2]夏超男.荀子“勸學”思想淺析[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1.
[3]曾強,張傳燧.“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荀子·勸學篇》解讀——兼論研究生的研究性學習[J].大學教育科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