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紅艷
摘 要: 在我國,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傳授思想政治課的基本理論與基本觀點的知識,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達到讓學生實現知識與能力共同提升的效果。所以這就要求從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工作者為了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用效果,必須要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在知識灌輸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力,真正地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本文中,筆者會就改變傳統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兩個方面展開,就對激發學生自主性意識,優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 高中思想政治課;主體性;應用
一、改變傳統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地由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不注重學生的吸收情況的一種刻板的教育模式。面對當今課改要求,傳統的教育模式亟待改變。必須由偏重知識的灌輸到注重學生的體驗上來。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學中,更是要求學生在吸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多下苦功。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的教材提出了對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能力的更高要求。這也就要求在高中政治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既要掌握思想政治課程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要點,也要對思想政治課的基本要點和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不斷提高自我的民族榮譽感以及國家榮譽感,在學習課程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理想。
高中的思想政治課不僅是為了培育知識豐富的人才,更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不斷輸送新鮮的血液。在這樣的課標要求之下,就需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要隨之進行調整,從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工作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加注重訓練學生的各項能力,積極調動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程中來,并達到對知識的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真正熟練地掌握知識,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各項能力,最終使學生成為具有高度民族使命感和榮譽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
這就要求從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工作者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放棄單一知識傳授方式,實現教學目標與方式的多元化。注重思想政治教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此外,教材的開放性也是極其重要的。要注重教材本身,并激發學生的開放思維,這是教材內容和學生思維同時達到開放性的特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從事者更要在主導教學活動的同時實現角色轉換,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轉變觀念,互換角色,使教學實踐達到教學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地教學方式被廣泛地應用到當代的教學手段中來了。多媒體教學屬于現代新科技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的新穎性和時代性,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不得不承認,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是如果從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使學生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把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知識點,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了更好的課堂效果。當然這種情境式的教育方法和現代高科技的教育模式相結合的話,課堂效果的提升將會更加顯著。
從教師的角度考慮的最后一方面就是應該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增強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突出學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那么接下來,筆者會就學生的角度探討有關學生應該發揮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的內容。
二、 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想要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堂效果,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到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由此可見教育創新也是極其重要的。所謂教育創新就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在教育領域進行的創新活動。教育的目標就是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教育創新活動應圍繞這一總體目標展開。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教育創新這個點,開動腦筋,發揮主觀能動性,使教育創新的成果能夠更好地應用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來。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教師在課堂的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課程中只強調知識的獲取而不注重情感的發展。然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認知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有高度民族榮譽感的具有整體生命意義的人。所以,必須重視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讓學生理解演繹課本內容。
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求教師,優化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的教學方法。不管是在教學之前、還是教學過程中、甚至是教學過后,都要深刻把握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這一觀點。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正確地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堅持自由的原則,提高課程的活躍性、寬容性和選擇性,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使他們在課程進行前查閱材料,對課程內的知識進行預習和理解,在課程中,對教師講授的教材知識進行深刻理解,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以及自己的疑惑等。在課程結束后,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與反思,真正地使知識融入生活,靈活運用。在課堂中也可以用學生的討論形式,互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結語:
當代的高中政治教育教學,需要新穎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從業者發揮自身能動性,不斷拓展新型的教育模式,并且需要深刻的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需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引導學生參與的學習的過程中,并與學生共同探究,提升教學效果,達到學以致用,培養具有良好科學文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綜合性人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輸送人才,達到最好的課堂效果以及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彩霞.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應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J].學周刊,2013,10.
[2] 陳雪珍.關于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激發學生主體性問題的思考[J].試周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