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萍??
摘 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激勵方法,才能收到好效果,教育學生,需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關鍵詞:學習積極性;激勵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必須自覺地運用激勵這一手段。激勵,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學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需要,產生不同的動機,表現不同的行為。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運用教育機制,采用各種激勵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實踐了以下幾種激勵方式,與同行共同商榷。
目標既是學生的動力,又是指引學生行為的方向。在目標控制下,使學生的行為不偏離目標的方向,通過自我調節達到目標。但目標的確立要恰當,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所謂“跳一跳就能搞到桃子”,這樣的目標才有較大的激勵作用。
開學初,在學生了解了學校的各項常規要求后,我便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提出班風要求:“尊師、勤學、文明、守紀”,并在課內外的教育學中貫徹和實施。學生一進學校就要按照貼在墻上的八字班風來衡量和約束自己。等到學生基本能按班風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評價后,我進一步向學生提出另一更高的要求,就是以爭奪學校的最高稱號——“文明班”稱號作為全班的共同努力的目標。教師注意用文明班的標準去激發學生的行為積極性。如告訴學生,如果一學生遲到,則會扣班級十項評比0.5分,其他違紀行為也會相應扣分,一個月內所扣分數超過10分,班級則全期不能評為文明班。自從爭奪文明班的目標提出后,本班上下一致為此目標而努力,并更加嚴于律己,違紀現象大大減少。
一、 榜樣激勵法
榜樣是人們學習的范例,是指引人們前進的一面旗幟,具有生動性和鮮明性的特點。教師運用榜樣激勵,就應該使學生明白學習榜樣的意義,真正引起其心靈上的共鳴,才能激發出按照榜樣的先進行為去指導自己的行為的自覺性,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
學生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一句簡單的“看某同學做得多好!”“老師最喜歡某同學那專心致志的眼神!”等激勵的話語,會使受到表揚的同學體驗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師肯定的成功喜悅,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并逐漸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做得差的同學會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從而產生一種有意識地改正錯誤行為的心理,在行動上會以被表揚的同學為榜樣,并學著他的樣子去做。
二、 對比激勵法
心理學表明,個體對自己成績的了解有助于其行為動機的激發。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的品德和學習成績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在對比中掌握自己的進步情況及偏差,對學生積極性會起到較大的激勵作用,從而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爭取更大的進步。
本學期我把評比表分成三個項目進行評比:語數單元成績評比、紅花少年評比、各項進步紅星評比(以上課紀律為主)。其中紅星評比的方法是:每節課在下課前利用一分鐘進行小結評比,采取學生自評是否獲得紅花的方式來評價自己上課的表現,如果上課能守紀和積極發言就可以獲得該節課的紅花。累加夠10朵紅花老師就會在評比表中為他添上一個紅星,滿5個紅星老師會給他發一封表揚信,滿10個紅星老師會獎給他一份小禮物,并把紅星的多少作為期末三好學生評比的一個重要條件。教師一星期進行一次小結評比進展情況,這樣通過自評、對比,既可以激勵學生自覺守紀,又可提高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通過評比,使學生不斷鞭策自己追趕同學,令自己各方面表現精益求精,爭當三好。
三、 情感激勵法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聯系的紐帶,更是師生能否融洽相處的重要因素。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不斷給予關懷的幫助,彼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情感橋梁,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有一位學生因為一次測驗成績較差,所以沒有把試卷拿回家給家長看,又沒有修改做錯的題目,還扯了個謊話:做完試卷不見了。但是試卷又好好地交到我的手上。我知道了這件事后,就找來該生談話,問明原因后,知道她是怕家長看了試卷后會生氣打她,所以不敢把試卷帶回家。又怕老師說她欠交作業,只好把沒修改的試卷交給老師。從談話中我知道這個學生的內心矛盾,既怕家長打又怕老師罵。于是我給她指出了正確的做法,并到她家進行家訪,通過家訪了解到該生由于從異地遷來,語言不通,一時難以適應學校緊張的生活,因此平時很少與同學們一起玩耍,性情越來越孤僻,成績也一時難以跟上同班同學。而家長由于“望子成龍”心理影響,導致平時的教育方式過于粗暴、激進,令女兒不敢把心事告訴父母,更不敢把差的一面呈現在他們面前,使得彼此之間的距離漸漸拉大。我當著學生面要求家長以后改變教育方式,讓學生覺得老師對她的尊重和信任,再要求她以后有什么心事或看法都告訴家長和老師,并主動與同學們一起玩耍。在班上,我更注意這個學生的情況了,課堂上多提問她,課間多與她談心,在拔河比賽時,我還特意選了她去參賽。漸漸地,我發現她的臉上笑容多了;找她一起玩的同學多了;她上課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了;她的聲音也洪亮了;期末語文考試她還得了100分呢!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德育》《心理月刊》.
[2]《教育研究》《教師教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