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路
當代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的實現路徑研究
韓路
孝,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核心思想。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更要加大對大學生的孝文化教育。在高校弘揚孝文化,對于和諧校園的建設為和大學生精神品質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當前,孝文化在社會和生活中越來越被淡化,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孝文化的教育。本文對當代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研究,把中華傳統孝文化傳承和發揚廣大。
大學生;孝文化教育;實現路徑
孝文化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不斷的發展孝文化已經成為我國基本的道德規范,加強大學生孝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當代教育中加強大學生孝文化的培養,尋找更有效地實現路徑,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孝文化的主陣地,要加強大學生孝文化的培養和教育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孝文化的教育起著積極作用,對大學生良好的孝品質的培養發揮著促進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宣傳手段,加大宣傳的力度進行孝文化的宣傳,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大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對孝文化的認知并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它。大多高校都會把孝文化引入校園,作為校園文化的靈魂和主題。校園文化的根本目的在育人,校園文化是長期以來在教學管理中形成的,包括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目前高校也存在一些負面的校園文化,比如說“課桌文化”“另類的儀表文化”“個性化的語言文化”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起著反面作用。所以高校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主流文化始終在校園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感染和影響大學生。,高校要將孝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通過精神傳遞引導大學生,通過校園環境影響大學生。可以在校園中張貼海報,宣傳孝道思想,也可以制作橫幅進行宣傳,通過多種方式讓大學生受到這些思想的感染,從而引導大學生的行為,讓孝文化在校園文化的作用下繼承和發展下去。其次,課堂教育。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要充分發揮課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高校要利用好課堂這個載體,將更深入的孝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當中去。大學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雖然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提及了尊老愛幼,但只是點到為止。高校應該把孝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當前黨和國家一致強調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在這期間高校更應該把孝文化融入到教育理念中去。在課堂教學中要提倡現代孝道,加強孝道觀教育,孝道中有許多思想是值得學習并傳承下去的。孝文化的主要內容就是近親、養親,意思就是說要贍養父母。古人云:“養親在于養志而非養體?!彼^養志就是讓父母心情愉快。當代大學生對父母的關心也越來越少,在調查中發現一個星期給父母打一次電話的學生人數居然很少,他們通常很少和父母聯系,只是在生活費缺少的情況下才和父母聯系。作為大學生,父母不需要物質上的回報,只是要精神上的關心。多關心一下父母的生活、健康狀況就是孝順。另外有條件的可以將《孝經》《弟子規》《二十四孝》的內容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不僅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任務,也是專業課教師的責任。這些內容通過課堂教育滲透到生活中,進而起到影響學生行為的作用。
大學生的孝文化教育也可以說是家庭倫理方面的,家庭教育在大學生孝文化教育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要加強大學生孝文化教育首先就要從家庭教育開始,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毫不關心,試問今后的工作怎么做好?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以孩子為中心,什么都聽孩子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當然也不能向封建家長那樣家長式作風,一切都聽家長的。我們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經常溝通與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聽聽孩子的想法。當然孩子也應該多為父母想一想,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父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著模范作用,父母首先在孩子面前要孝敬老人、與人為善,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這樣能夠使孩子的孝意識得到加強,從而把孝體現在行動中。另外在家庭教育中還要注重實踐。父母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比如洗碗、拖地、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事,通過家務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可以在實踐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進行孝道培養。在家務勞動的過程中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才會真正的去關心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調整教育方式,不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孝思孝行。
對大學生的孝文化教育不能只依靠學校和家庭兩方面,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在是全社會范圍內營造一個良好的孝文化教育氛圍。首先要加強大眾傳媒的正面教育,傳統的廣播、電視要發揮重要作用,加強有關孝道的宣傳,通過優秀的個人典型事例來感染大學生,讓大學生能從中得到鼓舞,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自己的行為。還要對一些孝行異化進行批判,使大學生對孝道有一定的認知,怎么做?做什么?使大學生從正反兩面的比較中找到正確的方法。另外要把大學生的孝文化教育和社區文化結合起來,用“文明家庭評選”“五好家庭”“孝子評選”等活動來加強社區孝文化的建設。大學生可以在社會開展一些志愿者活動來豐富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當代的大學生對一些國外的節日特別的熱衷,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不是特別了解它們的由來,要加強這方面內容的介紹,對于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有著積極作用。而這些傳統文化和孝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傳統文化中就包含了一些孝文化的思想。我們也應該利用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
當代的大學生都是在網絡環境下成長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腦、手機、平板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網絡也成為新型的教育平臺,發揮著巨大的優勢。我們可以利用QQ、微信、博客、微客、論壇等多種方式進行消化孝文化宣傳。還可以利用視頻、音樂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孝文化活動進一步的豐富。比如開通微博,在微博中傳遞大學生盡孝的故事,建立BBS論壇,了解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孝文化是如何體現的??梢宰屗麄儽舜私涣饕幌氯绾魏透改笢贤?,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制作微電影,讓大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實現孝文化深入人心。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來加強孝道思想宣傳,激發大學生去踐行孝道。而且在利用網絡進行宣傳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給我們的孝文化教育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避免出現網絡的負面影響。不僅要對大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還要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網絡教育真正發揮它最大的潛能和作用,也才能對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真正發揮作用。
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最終還是要把孝真正的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也就是要做到知行統一。要把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結合起來,讓大學生能夠在行動中體現孝。比如高校可以利用一些節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母親節”“父親節”讓大學生從這些節日中強化他們的孝觀念。在寒暑假期間,可以幫助父母分擔一些家務,體會父母的艱辛,讓大學生在行動中去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回報父母。對于大學生來說最容易做到的但是最難堅持的就是每周給父母打電話,無論再忙也不間斷,從這樣的小事中去踐行孝道。還可以開展以“孝”為主題的演講比賽,通過演講感染到學生。另外組織敬老、愛老的志愿者活動,并把這一項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分的一項,加入到平時成績中,在參與社會實踐的活動中培養他們感恩的心,讓孝文化不單單停留在理論,更要把它落實在具體行動中。
認識自我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包括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大學生要對自我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才能在踐行孝道中認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大學生一定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培養,人格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社會化過程。要想擁有健全的人格就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在通過和同學之間的交往過程中,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也能在這過程中不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取長補短,完善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健全對孝道方面的行為也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自我教育,要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的是大學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通過大學生自我教育組織體現出來的。比如利用學生會、青年志愿者協會、學生社團等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的氛圍。通過這些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大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在自我教育過程中也要有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大學生關心國家,關心時事,但是他們往往會脫離實際,這就需要教師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孝文化自我教育就是要使大學生能夠形成自律的自我意識。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功能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自覺學習孝文化,并把孝文化中的思想更多的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努力拼搏表現出來。
[1]趙麗.大學生傳承中國孝文化的理論思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2).
[2]王同倫.師范高校孝文化構建中孝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應用[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03).
[3]王迎.淺析高校孝文化教育的現狀[J].經貿實踐,2015,(16).
[4]乾亞東.當代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的探索 [J].河北企業,2016,(05).
[5]李楊.“90”后大學生孝文化與生命教育淺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02).
G641
B
1008-4428(2017)04-119-02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重點項目“基于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基礎會計》課程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2015jyxm508);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內在機制研究——關于‘高薪養學’問題的研究”(編號:SK2016A0835);淮北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觀研究”(編號:2013SZ—2)階段性研究成果。
韓路,女,安徽省淮北人,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