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市場
■快遞企業打造“綠色物流”
2016年,我國快遞包裝量增長迅速,其中快遞運單207億單,編織帶31億條,塑料袋82.68億個,膠帶169.85億米,但由快遞包裹產生的包裝廢棄物達到了百萬噸級,回收率卻不足10%。
2016年,國家郵政局已出臺《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快遞業包裝要在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等方面取得明顯效果,可現實中由于快遞業暴力分揀現象頻發,商家為減少損失,普遍采取過度包裝。快遞企業回收包裝的利潤微薄,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成本遠高于購買新包裝成本,所以回收動力不足,包裹垃圾直接送進垃圾場填埋。同時,回收企業對快遞包裝的回收意愿也不高,由于快遞垃圾價值有限,像膠帶等物品難以二次利用。此外,國內消費者普遍缺乏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意識,對于快遞包裝垃圾大多當生活垃圾處理,這也給回收造成了一定阻礙。
事實上,快遞公司已針對包裝污染問題積極開動腦筋。據順豐速運相關負責人介紹,順豐目前研發出了一款可供二次使用的文件封,盡量減少流通的文件封數量,同時還研發出了一款免膠紙的紙箱,在減少膠紙的同時還包括防盜、易撕開等功能;順豐還在中轉場逐步以可重復使用的帆布袋代替普通編織袋,目前每年能節約2900萬個編織袋。申通快遞已在各網點推廣重復使用的編織袋,使用次數可達50次以上。目前圓通正積極在全網宣導樹立“綠色圓通”觀念,增強全網員工節能減排的意識,并為此制定了一系列具體可行的指標,在全網推廣使用電子面單、編織袋循環利用,探索綠色包裝,并著手研發冷鏈物流的環保包裝。中通開啟了包裝回收行動,用戶發件時可通過二次利用快遞包裝抵扣快遞費用,根據包裝盒大小,會給予用戶2元到5元不等的費用減免,推動用戶多次使用包裝盒。
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副院長朱磊認為,將綠色快遞包裝落到實處還需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一定要落實國務院發布的《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積極落實包裝生產的回收責任制度,引導快遞公司加入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推動快遞包裝的標準化,提高回收利用率。”朱磊表示,開展物流業包裝標準化和分類回收利用試點時,尤其要對重點循環使用的包裝物品類,如包裝箱和集裝總包等,推進快遞包裝標準化。
此外,還應研究和改進快遞綠色包裝的統計方法,分析各種類型綠色包裝的綠色效能和周期評價。例如,引入綠色包裝標識和碳排放核算機制,全面評價綠色包裝使用率和特定包裝物對環境友好的程度。“提高包裝產業的技術含量,延伸快遞包裝的服務鏈條,引導快遞包裝產業從傳統包裝制造商向包裝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朱磊認為,促進快遞包裝產業與快遞業供應鏈緊密融合,將快遞業與農業、制造業、醫藥、食品產業結合,提供生鮮冷鏈包裝解決方案、包裝溯源服務等,將有效提高包裝物的附加值、利潤率和回收價值。
“要感知整個城市的運行狀況,需要做到全局和實時。”在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的“政務·智能”云棲政務論壇上,阿里云政府部委與電商事業部總經理程璟說,作為一種前瞻性的實踐,城市數據大腦可以實時地看到整個城市資源以及城市治理過程中的缺陷,并作出及時調整,作出科學的決策。
在過去智慧城市建設中,攝像頭設備成了城市管理的重要角色,攝像頭設備為老百姓提供了安全感,也為政府的管理工作作出了貢獻。但是,在沒有人工的參與下,攝像頭卻只能觀測到局部,無法實現全局、實時的感知和分析。
城市數據大腦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16 年4月份提出的,其核心就是把數據作為重要的資源,利用城市豐富的數據和互聯網創新技術,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面對交通難題,城市數據大腦能做什么呢?陳璟說,城市數據大腦可以從交通管理、公交系統調度和優化、交通管理服務、交通設施建設等四個方面改善交通擁堵狀況。
“由于城市的地面道路承載力有限,優化公共交通成了改善交通擁堵的最大出路。”程璟表示,城市數據大腦通過各種數據流的接入,在按照設定時間單位內,在線實時計算出最近時間單位,提升公共交通分擔率;同時利用超大規模計算平臺,可計算出每時每刻有多少出行人數,這些出行人數中有多少是坐公交車的。“把這兩個數據算出來,就能夠精準地掌握到底現在這個城市的公共交通是否好用,是否需要調整,從而減少等公交的時間和換乘的次數,改善交通狀況。”
業內專家認為,城市數據大腦還可以從多方面入手,改善交通狀況,如準確了解車流量和人流量,然后精準計算,調整紅綠燈時間長度,合理安排車輛和行人的通行時間。
此外,利用城市大腦平臺中的道路交通預測系統,掌握每輛車的歷史及實時情況,對這些數據的掌握、分析,通過數據模型預判一個時間、地點的事故概率,然后合理配置資源,進而提升出行效率,改變城市交通治理。
同時,對車輛情況的了解,可以幫助建設者合理布局交通設施。比如一個路口到底應該有幾條直行,幾條左轉線,甚至該不該設立交橋,這些都可以通過數據來告訴城市的建設者該怎么去規劃決策。